阴的五行属什么?
阴,是阴阳五行中阴气的简称。 属阴性,与阳相对。指自然界天地之间以及人体内阳气不到或不能到达的地方,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阴气盛,则梦涉大水;阳气盛,则梦涉大火。”又如《灵枢·百病始生》:“阴盛阳微……故其变经,先小大不便。”
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宇宙形成之初,先有混沌之气(阴阳之气的混合物),后有天地。人的身体也是一个微观的天地,精微之气是人体阴阳的根本。
人体的气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属于先天之气,又称元气、真气,另一部分为后天之气,即水谷之气和吸入的清气。 先天之气虽为人人所同,但强弱不同。
先天之气充实,人就强壮健康;若先天之气虚弱,人就体弱多病。
《灵枢·决气》说得好:“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可见精气是先天之气在人体内的具体体现。它充盈充足,人体就充满生机。《灵枢·脉度》曰:“阴阳之气,其有大数乎?黄帝曰:阴盛阳微,则有寒矣;阳盛阴微,则有热矣。”可见只要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人就不会生病。
中医学在以五行的特性来比喻事物和现象的性能和特征的基础上,进而把五行系统分别归纳,概括为五气(木气、火气、土气、金气、水气)和五材(木、火、土、金、水)两种概念,以说明人体的五脏、五体、五化、五官、五华,以及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风、五味等。
其归类原则就是根据五行系统中每一子系统各自的特性来分别归纳和概括。如以木气、木材之“曲直”特性,将肝、筋、爪、目和春、东、青风、酸味等分别归纳和概括为肝(木)系统;以火气、火材之“炎上”特性,将心、脉、舌、面和夏、南、热风、苦味等分别归纳和概括为心(火)系统;其他类推。
在五气、五材的阴阳属性中,木气、木材为阳;土气、土材为阴;金气、金材为阳;水气、水材为阴;火分为二:上者为阳,下者为阴。这样阴阳五行之中,阴阳相合的子系统就形成了木、土、金、水、上下二分之火,共六个子系统,称为“阴阳”,而简称之为“六气”。正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述:“阴阳者,皆三才之象也。凡治病必察其上下所病之地,左右所病之在所,故三部阴阳皆有标本。合二为三,合三为五,合五为七,合七为九”。
“二”是指阴、阳“二气”;“三部”,是指太阳、少阳、阳明;“五”是二合三,三合二,是二、三的数合,是五气、五材的五行之数;“七”是由五加二;“七合九”是五加四。“九”,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气之高下”、“左右”、“出入”、“后上”共计九大内容。在九大内容中包含着标、本、中客气。在标本中气有君臣等。
中医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通过六气、九气等的“气化”,“气交”、“治化”、“用化”等概念,进一步引伸发展,用来归纳和概括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预防和治疗中的规律。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说的“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以及“从者减之,逆者调之,散而寒之,按而收之,温而留之,泻而通之,坚而行之,疏而缓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