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仗五行属什么?
“羽”字,从象形文字看,像鸟的翅膀;从汉字五行看,属木。 《说文》:“羽,翎也。” “翎”者,指鸟的羽毛。由此,古人用“羽”来指代鸟类。如《诗经·邶风·燕燕》曰:“燕燕于飞,颉之颃之。”毛传:“颉之颃之,上下其羽。”又《鹤林玉露》:“鹤,仙禽也……其类甚繁,羽色不同。” 而作为一种兵器——“羽仗”——始见于战国时期的铜器铭文。其形像今之羽毛扇,而尺寸较小。1974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一件战国末年(公元前306—前251)的文物,即“曾侯乙屏风”,上绘有武士们持羽仗、弹箜篌、吹篪的形象。1986年河北平山县中山国墓中也出土过两件战国时期的羽饰柄形器,一为绿松石镶嵌黄铜的鹰首形羽饰,一为雕刻精美的龙形羽饰。可见这种武器在战国时期已相当精致。
至于秦代使用的羽仗,史书虽有记载却无实样流出。汉代文物中则有颇为详细的刻画。 《汉书·严助传》:“使者执旗,侍御数十人,建鼓,羽仗,唱浩歌,诏礼官以制问对……”注:“羽仗,以羽饰杖也。”《西京杂记》卷二:“又造华盖,高一丈,五色流苏,垂而下。上结七宝幢。下有双凤。后有雉尾。前方后圆,状如伞。执之者,皆著紫绶,系金铃。又于殿下立五方旗,各以其色名之,青旗,东方也;红旗,南方也;绿叶旗,中央也;白旗,西方也;黄旗,北方也……左右执羽旄,以为旌节。”
图中所绘,正是汉代常见的礼制仪式——宴饮之时,司仪者手执羽仗,先唱赞歌,然后向皇帝敬酒三杯。出则巡狩,行则护卫。至于实战作用,则主要在于杀伤远处的敌卒,或掩护本方士卒冲锋。所以又被称为阵势中的“散花”。由于它轻软且富有弹性,使用时并不十分严格讲究杀伤力,因此常被作为训练士兵队列的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