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哪些历史故事?
清代康熙年间,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朝廷派清将统帅大军前往镇压。行军途中,吴三桂伏兵四起,将朝廷大军围困在一个叫盐源的地方,切断了粮草供应。当时正是数九寒天,滴水成冰,人要想走出大山,尚且艰难,何况数万大军。再加上连日行军作战,许多将土染上了寒湿之症,行走不便,情况十分危急。
就在这时,一位老中医献上一种药酒,可治寒湿之症,并将治好的病员组建成一支敢死队,晚上饮用药酒,饱餐一顿,然后火攻突围,打退了吴三桂的包围。大军走出大山,直奔昆明,攻破了吴三桂的昆明府。康熙帝为庆祝此次南征大获全胜,特颁旨嘉奖盐源军民,并赐名为药酒。此后,该酒就流传于世。
另一种说法是,盐源县地处川滇交界的横断山脉中,那里地势险要,山高路远。古代战争史册中多次记述这里作为防御要塞,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盐源县志》记载:“唐置荡昌州,调属剑川(大理)…其地土产皮毛,药材颇丰,然闭塞,有‘盐乡僻壤’”之称。地处云贵高原北缘横断山脉中的深山峡谷,境内群山连绵,沟深坡陡,河谷纵横交错,属高寒气候,雨多而湿,平均气温在10℃左右。当地彝族劳动人民在长期与潮湿、寒气等恶劣环境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制药酒防病治病的经验,使“药酒”成为地方的一大特色。
解放前,由于交通闭塞,外地商品流通困难,当地彝民自产自销,互赠亲友,馈送尊长,婚丧嫁娶,款待宾客,自饮互酌,酒桌上常备此酒。“药酒”在长期的药用和饮用过程中形成了地方品牌,酒名为之相传。可见,“药酒”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是地方独特的民风民俗的产物,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劳动人民智慧与财富的象征。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遗产,值得保护和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