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字在五行属什么?
浙江简称“浙”,由“折”“之”二字演变而来。那么为什么由这两个字演化呢? 相传大禹治水时,路过浙江绍兴会稽山,见一巨人背依巨石而眠,左右各有一人牵驴侍立两旁,遂问两位牵驴者何人为兄,何为弟,两人回答因巨人有言曰:“前脚踏下山便分。”大禹信以为真,忙令大臣计策,看怎样分清兄弟。 只见大臣把驴拦腰砍断,让两头驴各自向前爬去……不久这两头驴都到山脚下了。原来,他们兄弟的脚都是朝前爬,而不是朝后倒退着的;于是他们仍背着原座山石站在原地,成为两兄弟了。 这个故事越传越是神乎其神;后来人们又把大禹劈开山的石头称为“劈山斧”和“开山斧”,并说大禹就是带着这把斧子才劈开了浙江这座山的。
由于“禹”与“折(zhé)”古时同音(详见《集韵》),所以后人根据这个传说就把浙江省简称为“折省”或“折”、“之”二字的谐音简化为“浙”。 还有一种说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吴国曾将浙江中部地区划入自己的版图,改称“瓯越”。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以越国的故地设会稽郡,辖境相当于今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东部及福建北部一带。秦末,项羽封宋义为上将军,号“楚怀王”,建都盱眙(今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以会稽郡为天下之西楚。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置东瓯国,以闽越国王无诸为其君长,王都东冶(福州),属扬州刺史部司隶校尉。从此,东瓯成为汉朝一个藩属小国,故又称“瓯越”,而浙江也就被借代指整个浙江地区了。
至于为何又从“之”转变成了“浙”字,据有关学者考证,可能是“舜”(或作“重华”)之名在汉代以后遭到污名化的缘故,因此用“之”替代原来的“舜”,也即取意舜帝曾经治理过的地方之意。但无论是什么原因,浙江简称“浙”的说法就已经流传至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