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是五行属什么?
《说文解字》曰:“礼器也”,其最早由“人”和“中”二字组成,本义指祭神祭祖的礼仪器血,后引申为仪式、法度、律令等含义;《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有五种礼仪性仪仗:路巾(大巾)、国巾(诸侯之巾)、家巾(卿大夫之家之巾)、人巾(士之通用)、野巾(鄙野之人用之);还有以玉为礼器的玉圭、玉璧、玉琮等等,它们构成了华夏文明最初的礼仪制度。
从金文的形体来看,“儀”字是由“人”与“予”两部分构成的会意文字。在古文中,“吾+心=信”,“我+心=信”,表示人的内心活动,而“予”即“我”,因此可以认为整个“禮”字的本意是人内心的意念表达;又因为上古时期人们将天视为至上的存在,所以人的意念必须符合上天之意,这便有了后来的“敬鬼神而远之”“天子与凡人有所同,亦有不同”的思想体系,最终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儒家文化。
汉字演变图 据考证,甲骨卜辞中所见“礼”字,仅作祭祀之意义,无其他用法。西周金文始见于“禮”字,字形或省作“示”,但尚未见作为“禮”的本字。春秋战国时代是礼制发展的鼎盛期,也是“礼”的本义的逐渐弱化的时期。 “禮”字的金文形体上承甲骨文,下启小篆,并一直延续下来,基本形不变。其中部分金文形体,由于受秦篆影响,出现简化趋势。例如,战国时期的齐系文字和楚系文字中,“礼”字已省略“人”旁;秦系文字的“禮”多作“禮”,“儀”多作“儀”,这些变化一直影响到后世。
汉字的演变过程非常复杂,不同时期的字体之间相互影响,有些甚至互不统属,这种复杂性给今人的研究带来了很多不便。目前我们使用的“繁体中文”,其实只是清代中叶以来形成的,它是在楷书普遍应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而我们日常所说的“简体中文”,则脱胎于民国初期推行的新汉字运动,这两种字体都是近代才产生的,并非古代正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