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多少明星?
海南不产明星,但产“星”。 首先明确一点——何谓“明星”? “明星”这一概念本身就是一个外来词,它最初出现在科学领域,指那些能发光的恒星。而后来这个概念被引进社会学,用来指代那些在某一领域极具人气或关注度的人或事。当然,“星”本身也是由“明”与“亮”组成的。所以从本义的角度上说,“星”与“明星”确实存在一定联系。 但这里的问题是,我们说的“星”特指人类可感知光线的恒星,然而这些来自浩瀚宇宙的遥远光源本身并没什么意义——“星”的本义实际上并不包含任何价值评价。说成白话一点就是,“星”其实是很被动的一群天体;它们或者璀璨,或者暗淡,完全取决于自身的状态。 而“明星”则不同,它是主动地、为人所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无论是否有人真正观测到它的光芒——它代表的是一种被关注的状态,是被投射到特定事件上的目光和热情。可以说,没有人的眼睛和心灵,原本寂静混沌的星空就什么也不是。正因为如此,“星星”可以变成“明星”。
回到正题。 先说结论——根据我的初步统计,在百度百科“明星”词条对应的2716个条目中,有1232个跟海南岛相关(未计算重复的),占45%。如果考虑重复的,这个比例会超过80%——换句话说,发生在海南的事件,几乎达到一半都能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这本来是一个值得自豪的事情,然而问题的另一面是,由于“明星”的本质是一种被注视的状态,因此它也意味着更多的曝光率和被介入的可能。而这一切对于本来就不大不小的海南来说,可能是负担也可能是压力。
具体而言,我在百度百科“明星”词条里一共看到了979位(人)物和437个事件。其中关于人和事件的描述中又分别引用了大量的新闻报道作为注脚。在经过简单统计之后我发现了这样一些有意思的细节: 在人和事件中,涉及政治领域的最高,达395项,体育领域次之,为278项,再次是文艺界259项,然后才是岛外对海南的关注226项。当然,政治领域本来就包罗万象,且经常处于舆论的中心,所以在这个领域内出现“星”的情况本身也不足为奇。
不过,文艺界的“星”似乎比其它任何领域都要多。这其中原因何在呢?是娱乐圈本身关注度就不低,还是演艺圈的人本身就格外招摇耀眼?我想恐怕是因为前者。因为尽管演艺圈本身就有一定的关注度,但是圈内人事的八卦往往也能轻易地挤进公众视线,并且总是能激起广泛的讨论。这一点倒是我没想到的。而在其它诸多领域,诸如科学、文学等等,尽管也离不开公众的持续关注,但是一旦事情有了结果,公众的兴趣也就自然而然地转移到新的事物上去。总之,演艺圈的八卦总能在夹缝中找到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