廾五行属什么?
《康熙字典》中,“廾”字部首下如是记载:“古文作‘㼿’。……凡廾之属皆从廾。”“㼿”字今作“廾”。 又云:“‘丼’,古文作‘埻’。……‘埻’、‘貢’古今字。”…… “丼”字古音丁贡切(dìng gòng 切),今音 jǐng。 由此可知,“丼”和“貢”在古代是同一个字,读音相同,意思也相同;“丼”的繁体字“丼”,就是由“貢”来的;“贡”与“貢”也是古今字关系。
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在介绍“貢”这个字的字形来源时,《康熙字典》引用了宋·郑樵《通志·六书》中的说法,而在这个地方引用《通志》原本是不会犯错的,因为原文就是“古文作貢”。但有趣的是,在后面的文字中,当讲到“貢”这个字时,却引用了另一处《通志》的原文“或作‘井’……”这里显然出现了自相矛盾的地方。我猜测可能是抄书之人一时疏忽所致。不过这也恰好可以证明“貢”字古代作“丼”,且“丼”和“貢”是古今字。
综上所论,“廾”和“貢”都是“丼”字演变而来,“貢”字古代写作“丼”;“廾”和“貢”既为古今字,则它们的字形一定存在着一定的对应规律——既然“貢”字古文字形作“丼”,那么“廾”字也应该有对应的古文字形作“贡”。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上图右半部分第一个字即为“贡”字,金文作“𠂦”,小篆作“貢”;而左边两个为“廾”的字形,金文作“㸲”、“㸣”,小篆作“廾”。可见“貢”和“廾”古文字形是有对应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