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的五行是什么?
城市本身是一个地理概念,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实体。古人观察自然,发现自然界中的许多事物都有阴阳之分。用阴阳来描述、划分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是很常用的做法。比如昼夜、寒热、男女、高山大海等等。于是人们也用阴阳来给自然界的事物进行归类。其中阴类归一起,阳类归一起。然后人们还惊奇地发现,自然界中有些东西不是阴也不是阳,它既不属于阴的那一类,也不属于阳的那一类。这一类东西有个很特别的性质:它们既有阴的一面也有阳的一面。比如月有阴晴圆缺,水有逆流旋转,人有雌雄两性,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每一个行都有阳干和阴干,因此它们都可以归类到阴阳两类中去;但是月相的变化、水的流向、人的性别、五行的生克制化等等又不可能单纯的用阴阳来解释,必须用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过程去说明。这种同时具有阴阳两面的同时又不会被阴阳所笼统包含的现象,古人称之为“阴阳中有阴,阳中有阴”(《春秋繁露•阴阳出入》)或者“阴阳分操其势”(《吕氏春秋・下贤篇》高诱注)。这些自然现象被归纳为一类叫做“阴阳中”的东西。
在阴阳中这类东西里,还有阴阳之分,因此又可以归结到先秦哲学中关于阴阳的那一切理论中去。但是它的产生并不是单纯由一方导致的,而是双方共同作用的成果。所以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四十二章》)这冲气的“和”就是在阴阳中这类事物的运动状态。
城市作为自然界的一类事物也具有阴阳的特性。而且正是因为城具有阴阳的特质,所以才能与周边的乡村发生相互作用,向更高的文明阶段演进。我在研究中国城市发展史的时候曾经把中国的城市划分为五个等级,其中一级城市的条件之一就是“具备明确的阴阳属性”(参见《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第123页)。这是从中国城市起源研究的结论。
至于具体分析,城市的出现是因为人们在聚落选址时逐渐脱离靠山靠水而面向开阔平地的方向,由于平面形状的不同,阳面的面积相对于阴面来说逐渐扩大,从而形成“阳盛阴衰”的局面。加上后来的街道设置、供水系统、排水系统和城墙等的建设都要考虑日照、通风、防火、防灾等因素,更是加强了城市的阳刚特性。至于功能上,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中心和手工业中心,更加剧了城市的阳性。当然,城市也有阴的一面,比如居住功能就有阴的特性。不过总的看来,城市是偏阳性的。这就是为什么古代中国以阴阳来区分城市和乡村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