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古代中国人对于世界本原的理解,这种理解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 水、火、木、金、土——这五个元素在古代中国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 水是万物生发之源,火的属性是向上向外发展的,因此两者结合形成了“水火既济”; 草木的成长离不开水和土地,因此有了“水木清华”; 金在中间,代表了平衡与稳定,于是有了“中流九曲”; 土代表厚实、包容,由此衍生出了“地大物博”; 而每个人身上都有阴阳五行,因此中医也讲究“望闻问切”,中医的“中”字,正是源于“中庸”的哲学思想。
而聪明,也是由五行中的某一种或者几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的时代,人们对于聪明的解读有所不同,但是都离不开这五行。 在宋朝以前,人们对智慧的解读和五行当中的土有很大的关系,正所谓“土生万物”,所以《庄子·天下》才有“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道”的说法,也就是基于此,古人提出了“诚者,智慧之素”的见解。 所以那时候有学问的人,都是属于德行高尚的人,比如被鲁迅誉为“中国的脊梁”的孔子,之所以被赞美为智者,是因为他的道德修养很高,所谓的知识,都是建立在德行的根基之上,因此得到了“智者不惑”“仁者乐山”的评价。
然而到了宋朝以后,人们的智慧发生了新的转化,这个时候“理”开始登场了,朱熹认为,万事万物的本原是“理”,而“智”则是对于“理”的阐发。 所以这时候的聪明人,更多的是指能通晓“理”的人,于是我们看《儒林外史》中关于范进中举后发疯的描写,就多了几分讽刺的味道——“天下有了这许多秀才,也就够了,难道这许许多多秀才好汉,就不该做官么?” 这就是对以理服人现象的调侃,而这种思想的出现,其实是有其现实的根源的,南宋偏安一偶,社会矛盾尖锐,而统治者的解决办法就是提倡理学,用“天理”来约束民众,于是在这个背景下,聪明被赋予了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