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五行属什么?
根据《说文解字》,“鄢”字的古文写作“”或“”“”,读音yan(二声),意思是“鄢水”,指今湖北宜昌至监利县东北的长江一段。许慎认为此字从“炎”,因为“炎”是火的意思 ,所以“鄢”就是高温的水;又因为高温的水沸腾,会发出“吁”的声音,故“宜”又特指水沸声。
清人段玉裁注《说文》时,认为古代的“鄢”写做“匽”“妟”等,读音同“偃”(四声)。他的解释更细致:古者田猎食肉,必有酒醴(lǐ,一种醇酸饮料)相配,祭祀也必用酒。饮酒之后,人醉伏于地上,头倾斜而身体舒展,有如“偃”之状,故酒称“偃”。古代有“大酺”(pú,众人聚饮),天子宴请臣下,有时连番几天,叫“大酺五日”、“大酺七日”。这“大酺”的“蒲”字,就是从“偃”的字形演化而来的。
段玉裁还引用了一个汉代的说法:“酒者,天地之嘉气,圣王之景符也。”并进一步说明:古书说“元酒”,意思是上等的原酒(未经勾兑的粮食酒);又说“醍醐”(dì hú,从乳酪中提炼出的脂肪),意思是酿酒过程中被分离出来的沉在水底的细碎食物残渣,经过发酵又溶解入酒中,这种酒便有了甜味,十分美味;还有“醹”(rǔ,醇厚饱满的酒),是说酒的质地醇厚、体态丰满的样子……可见,古人在表达酒类词汇的时候,往往用“偃”及其繁复字形来表述。
后来,汉字简化时,“昜”被简写成“日”,“匽”被简写成“彦”,许多带有“匽”或“昜”字的词语,都被改头换面了——但“鄢”这个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宜城”之名,也是历代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