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缺什么自测?
“五行”是古老的中医理论,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变化的,而每种基本物质都有阴阳之分,因而形成了十多种不同的变化。这就像现代科学中的元素周期表和分子式一样,是古人认识自然规律的一个伟大发明。 那么,这个神奇的五行到底是怎么推算出来的呢?这里有个很奇妙的过程。古书《五运六气》中说:“推五行之气,非天地生物之至数。谓其极数,则不能周行一步;若论其生数,只五而已。此其所以为五行之母数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按照大自然本身的运行规律来推行五行,不是宇宙中真实的存在。如果非要按这种规律来计算的话,每一步都只能得出5,这样一个数字循环往复,永远没有终点。如果把其作为生数的5个数字相加,它们也只会有3+4+2=9次循环。而这显然不可能涵盖天地间所有的生命体。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这样算一下:1、2、3、4、5这就是五个数字,每次五个数字相加之和都是15,如此反复,必定能得出一个终极数字。但这个终极数字一定远大于60,也就是说这个数字肯定不包含10以内的质数,因此也就不可能代表自然界所有事物的数量。既然有无穷无尽的事物,那么五行就注定是一种近似科学的抽象体系。
既然五行缺什么无法用单一的5个数字得到答案,那么古人是如何判定五行缺什么呢?其实他们用的是天人感应的思路。五行之中有一行最为旺盛,这一行的属性就会向人体靠拢,从而影响人的健康。比如火属性最旺的年份,人心火也会比较旺盛……以此类推。
然而医学上所说的“病从心生”、“药由心起”,可不是指情绪的好坏那么简单,而是指心火太过或者不及导致的一些病理变化。这些变化虽然与个人心态有关,但也受外界环境影响。如果那年月那季节天象异常,气候突变,很有可能导致体内五行失衡,百病丛生。所以,古时医家会根据天时气候的变化开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类的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