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是什么五行?
“邑”是一个中国古典汉字,现代新字体为“阝”(拼音:yì )。从“邑”字可见古人造字的严谨。《说文解字》释其本义为:凡国城郭皆曰邑。段玉裁注:“盖国、都者,大城也;邑者,小城也。而郭亦邑,邑亦郭,语甚通。”即今语所说的城市。此与金文的字形一致。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邦国家多采用联营制,因此一个“邑”的字形往往包含若干小“邑”。如《公羊传·成公元年》的“宋公与魏王合诸侯于濮”,晋杜预注引古文字书曰:“‘濮’读若‘偪’,近也。言‘与魏王会于偪’。”清孙诒让疏:“谓宋公之师,与魏王所将之师,两下迫微。故古文字作‘偪’。”“偪”字金文中从“邑”从“卑”。
战国竹简《墨子·迎敌祠》中有“城乎鄙,守乎邑”,“郊乎外,守乎塞”之分。“鄙”和“邑”指的都是城墙围起来的区域。其中“鄙”的金文字形从“邑”从“卑”。汉代学者郑玄在为《周礼》作注解时就明确提到了“鄙”“邑”“郊”“遂”这些地理名称的不同层次: 由郑玄的话可以知道,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明确的城乡区分制度,并且形成了从“邑”到“都”的城市等级序列。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城市的范围比现在要大得多。《汉书·元帝纪》记载:“初,世祖(刘秀)之始定河北也,先平邯郸王张耳等,于是置邯郸宫。”后来的考古发现证明,当时的邯郸城比今天大很多,几乎包括现在的邯郸市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