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五行属于什么?
五运六气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们根据天地阴阳之气运行的规律和人体疾病发生的规律总结出来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古人用干支表示节气,用五行表示气候中物质属性的运动状态,认为每一个节气的变化都有其相应的物质基础,这种基础可以用“五行”进行表述。在《史记·天官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若气应于人,人应谓之精;若形应于人,人应谓之影……” 意思是说天气有五运六气的变化周期,类似于人体的精气存在周期,而地气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就像人体的外影一样每天随着太阳的升起而伸展,随着日落而下垂。
中医理论中,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与人体的生理、病理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探索它们之间的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古人通过观察发现,每个节气都有其相应的物候特征,如立春“蛰虫始振,鱼陟负冰”……霜降“霜乃寒露清,水始涸……”这些物候特征的变化是有其时间性的,并不是突然间消失或者出现的。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用来解释自然界和人体在变化过程中各自的状态以及相互之间关系。
基于此,他们制定了“子午流注”的法则,认为自然界的时间变化和人(包括人体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并以此指导人们的日常养生和治病防灾等。例如,如果人们掌握了子午流注的规律,就可以根据早晨阳气生发时适当锻炼,晚上阴气收敛时休息来达到养护元气的目的;如果人们掌握了五运六气的规律,就可以根据每年节气变化的特征预防疾病的发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