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五行什么属性?
“文”字,在汉字中非常独特且有趣。它是仅有一个字的部首——“宀”,它没有偏旁,也没有笔画。它是一个独立结构,却同时具有象形、指事、会意的作用。 关于“文”的字源,古文字学者一般认为它由两个符号组成,上部似人形,下部像人的手足(又作“初文”);也有学者认为是像两枝草木向上生长之象,或说是像一个人持着笔墨在写字的形状……总之意见不一。而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这个字是形声字。从字形看,上部近似人的形状的造字成分兼有表音作用,应是声旁;下部像是“文”字中的“文”,表示义类。因此这个字应该是形声字,即“文”字边加“虚”声。这样理解似乎比较合理。
那么“文”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出现频率很高,如“王其疾戊辰自文”(国王在甲午日得了病,在戊辰日好转)、“癸卯卜,出文” (癸卯这一天占卜是不是要发放文书)等等。从金文到小篆这一部分的字形来看,“文”字像一个人握笔状,所以本义应该是指文字、文章等(与“言”字族的“言语”“对话”等相区别)。
但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这样的本义今天已经几乎不用了,最常用的意思是“有文采”(《广韵》云:“美也”),例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之文,宏丽俊逸。” 而另一个意思却是从它表达“有文采”之义引申而来的——就是“文理”、“纹理”的意思,比如成语“文理清晰”。这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义项。此外还有“文身”“文绣”等用义,也是从这个意义发展而来。 那么,“文”为何能表示这么多的意思?这恐怕就得说说它的本义了。其实,“文”的本义就是指“花纹”“纹理”,只是后来这个词的意义扩大了而已。而能够表示“花纹”“纹理”,自然是源于人类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许多植物或者动物身上有各种各样的纹路,这些纹路很美观,所以古人把带有美观花纹、纹理的东西都叫“文”,进而推广到人身上所穿的华美的衣服也叫“文”,再进一步,凡是能写出字的纸张都称为“文”,最后就形成了今天的“文化”“文明”“文韬武略”等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