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是五行属什么?

霍连军霍连军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行,简称为“五行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来源于古人对宇宙的观测和思考。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一书中,“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但这不是五行的本意。 五行的本意与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的发现有关。在汉朝以前,人们已经注意到,天空中有五颗星星相对来说比较明亮,并且排列的形状像个勺子(即所谓的“五星连珠”)。这5颗行星被叫做“五星”。后来发现了水星,因此增加了“六曜”的说法。

随着对星空的认知增加,人们又发现,有些星星不是一直亮在天上的,而是有“升”和“落”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记载了。如《周礼·春官·保章氏》中记载了一段关于星体运行的话:“中星则商,西中星则虞,东中星则齐。”意思是说,中间位置出现星星是商朝,西方出现星星的是虞国,东方出现星星的是齐国。由此推测,当时的中国人已经能够识别12个星座。 到了西汉时期,著名经学家郑玄给《周礼》作注的时候指出,“中星,今有恒星者,曰牵牛;其旁一星,谓之大角。……东隅之众星,曰营室,室之后者,北壁;其南两星,曰文昌也。”“西隅之众星,曰奎、娄、胃、昴;东井之西,有毕星;其南有巨密,曰参。”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识别283个星座了。这比现在的国际公认的星座数量要多得多。 那么为什么是283呢?因为古人把每一个季节分为三段,每段72天。每个节气的当天就是一“候”。每一“候”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叫“前候”,一部分叫“后侯”。这样就把360天分成了72个部分。每一部分的第一个节气叫做“初候”,最后一个节气叫做“终候”。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春天一共有6个节气,分别是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和小满。其中惊蛰、春分、清明这三个节气各占9天的长度。谷雨到立夏有14天。立夏与小满共15天。夏天一共有7个节气,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和秋分。其中,夏至、小暑和大暑各占10天,立秋和后暑各占14天,白露15天。秋分开始,昼夜等长。

秋天一共有8个节气,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其中寒露、霜降、立冬各占9天,小雪到大雪15天,冬至到小寒18天。冬天一共有7个节气,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和清明。其中小寒、大寒5天,立春到清明一共14天。这样一年就满了365天。

葛乔治葛乔治优质答主

易学界有人根据天干五行的相生顺序,即甲木生乙火、乙火生丙火、丙火生丁火、丁火生戊土、戊土生己土,认为天干五行包括木、火、土三个阳干和火、土两个阴干,即在天干五行中火、土有阴阳之分,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因为,木、金、水三者在天干中也只各有一个字,假如根据上述的说法来推论,木、金、水只有甲、庚、壬三阳干,没有乙、辛、癸三阴干与之对应,木、金、水岂不成单打独斗的“光棍”?再从字形分析上讲,甲木“艼”字,从“木”,“”声,代表草木之初生,其质坚硬,是木中之阳,属阳木;乙木“乙”字,表示草木出地才二寸,其质脆嫩,是木中之阴,属阴木。

丙火“炳”字,从“火”,“丙”声,代表太阳高照,炎热炽盛,是火中烈火,属阳火;丁火“灯”字,从“火”,“丁”声,“丁”表示微小,代表灯烛之火,是火中弱火,属阴火。

戊土“塉”字,“土”为形旁,“戊”为声旁,“戊”意为屈曲不伸,代表疆域、田地,乃人所为,是土中之阳,属阳土;己土“圯”字,“土”为形旁,“己”为声旁,意为己身之土,己土有高下之分,低处存水,高处存壤,是土中之阴,属阴土。故此,在天干五行中木、火、土三行应各分阴阳两个字,而金和水则只有一个字,无阴阳分别。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