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字五行怎么解释?
“朔”这个字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是 【酉集上】【月字部】朔 ·康熙笔画:14;·页码:2463。 【唐韵】书角切,音朔。【说文】北齐谓正月一日为端日,七月一日为末日,每月一日为一月之首,故一月之初谓之朔。引申之,凡始皆曰朔。【正字通】本作㝟,省笔也。俗加月。 又【集韵】所角切,音铄。义同。【韵会】又苏岳切,音朔。月升称朔。 又山络切,音朔。月没称朔。 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俱灼切,音爵。义同。
通过上面的出处我们就可以知道,“朔”是一个古汉字,现在通用简体字。它的本意就是指的“月初”的意思,也就是现在的“初一”。《说文解字•月部》:“朔,月之初也。” 清·段玉裁注:“月有三日,初旦曰朔、初三曰望、十六日朏,此月之不可避者四也。十五日名曰晦而晦实非月尽,二十九日名曰除,三十日名曰末。此月之可避者三也。故谚有‘大晦尽’,无晦尽之称而但有晦名,犹言大月底矣。”“晦”指阴历月末最后一天,也叫“月终”、“月晦”,这一天太阳运行到黄经359°;“除”是指阴历腊月三十日(农历年内最后一晚),又称“岁除”、“年除”,这一天太阳运行到黄经360°;“末”则是指腊月最后一天,也是新年开始的第一天,被称为“元旦”、“新年”或“春节”,这一天太阳运行到黄经30°。
所以,严格来说,阴历每月第一天(无论是初一还是十五)都称之为“朔”。但人们口中常说的“朔气”,一般特指阴历每月月初的第一天的雾气。 由此可知,古人把每个月的第一天称之为“朔”是有其科学道理的。在现代天文物理学中,月球公转轨道与地球公转轨道之间的交角称为“黄道倾斜角”。当月亮从东方升起时,我们看到的月相叫做“新月”,此时月球位于黄道附近;随着月亮每天向西移动一大圈,我们看到月相逐渐变化,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
由于地球和月球都在以椭圆形的轨道绕太阳运行,所以在每个月初,地球和月球都会处于接近一条直线的位置,此时我们就看到月亮正对着地球,也就是“日月相合”,“朔”就出现在这个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