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亥月是什么五行?
这个问题提得有些错误,因为干支纪年中没有“癸亥”这个纪年;六十年一循环的“甲子”“乙丑”……“癸亥”只是十个天干和十二地支相互配合的六十组特定名称之一,用来表示年份(公历),不是表示月份(农历);而且天干是阴阳合历的日周期,地支则仅用于记月、记节气等。 农历的每月由一个月亮和一个太阳组成,月亮从新月到满月再回到新月是一个月,也就是阳历的一个月,把一个太阳周期加上一个月相变化周期构成的一个整体叫做“朔望月”,平均长度为29.5306天。
农历的月有晦、朔、弦、望的说法。晦就是月末最后一天,即农历二十三或二十四;朔就是月初第一天,即农历初一;而弦则是农历十五,这时月亮圆了;望就是指农历十六。 “甲”代表的是阴历的三十天。所以十二月建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十二月建分别对应二十四节气中的二十四个节气。
由于古代对自然现象的认识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因此用干支来记载月份时以节气的变化为依据,以月亮圆缺的变化为参考。如果用现代科学知识加以解释的话,可以这样理解:每个月初的朔日,月亮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且与地球、太阳位于一条直线上,我们看不到月亮,这时的干支记日为“甲子”;到了初二,月亮逐渐移到地球之外,在晚上可以看到逐渐变圆的月亮,这时的干支记日为“丙子”;依次类推……
而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则是小月,月柱直接用节气,如“小寒大寒”,或者上月的末一天作为下月的起点,如“腊月廿三”。 用干支记录月份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春夏季月的天数多、秋冬季月的天数少;又如我国大部分地区每年都有人口迁移的现象,这些都会影响推算农历月份的准确性。为此人们又发明了“闰月”。
以公历一年365天为例,按农历算法,12个月应该354天左右。若某年经过计算得到的农历月份数比这个数字大,则多余的几天中有一个一定是闰月——这个月有两个节气,并且只有月中这一天圆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