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的色是什么?
1.《素问·经脉别论》:“金者,五味之味也,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木者,肝也,其味酸,其色青色;火者,心也,其味苦,其色赤;土者,脾也,其味甘,其色黄色;金者,肺也,其味甘,其色白色;水者,肾也,其味咸,其色黑色。”这是中医关于五行色彩最早的记载。
2.《黄帝内经·灵枢·五色》:“青黑为痛,赤白为病,黄而短气,白而寒水,黑而急食。”这里对颜色的描述就比较直观了,五色对应五脏,具体颜色生克关系还涉及到五行生克的原理,比较复杂。在这里就不多叙述了 3.《难经·二十五难》:“天地之间,生于阴阳,长于五行。故天属阳、太阳也。五星者,木火金水居左;太阴、少阳在中;少阴、厥阴在右。”此处的五行包含了五方、四季和五时(一日),说明古人已经把四时和方位与五行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了。
4.《难经·六十四难》:黄帝曰:何谓五脏?岐伯答曰:五脏者,心、肝、脾、肺、肾是也。其脉依次络属,其色亦如是。黄帝曰:愿闻其色。岐伯答曰:心色赤,肝色青,脾色黄,肺色白,肾色黑。
中医的理论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哲学理论,其基本理论是阴阳五行学说。那么什么是五行生克有序呢?五行又称五材、五运、五物,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古代的人们认识到这五类物质的基本性能和相互关系,并用他们来描述宇宙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以类推之,可以通矣”。五行为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五种基本形式,五种运动变化形式产生了宇宙间一切事物,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又体现着五种运动变化形式。木、火、土、金、水五行并不是指的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五类事物,而是五类事物的属性的抽象,是五类具有代表性的物质,每一行都能代表具有同类属性的无数事物。如在宇宙中,五星、五方、五时、五气等在人体,则有五脏、五腑、五华、五体、五窍、五味、五色等等。事物的五行属性的确定,是以五行的特性为依据的。木的特性是“曲直,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凡是因时发陈、生机抗锐、升发生长者,均属于木。如自然界中的生杆、树木等;人体则脏属肝、胆,腑属胆、筋、目、泪、春等。
火的特性是“炎上”,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如热气、热力、火焰,人体之发热、口舌生疮、便秘尿少、小便短赤等,均属于火。
土的特性是“稼穑”,“稼穑”有播种和收获之意,引伸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和现象都属于土。如自然界的土地,人体之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的脾和胃肠。
金的特性为“从革”,“从革”即变革、肃杀、收敛、沉降,具有这些特点的事物和现象都属于金。如自然界的西风、秋色;人体之肺与大肠以及鼻、皮毛等。
水的特性为“润下”,即寒冷、凝聚、滋润、向下运动,具有这些特点的事物和现象都属于水。如自然界的雨、雪、冰、霜;人体之脑、肾、骨、耳以及二阴等。在中医学中,五脏就是以五行理论来命名的,即肝属木、肺属金、肾属水、脾属土等,在五行理论的指导下产生了中医治疗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