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何属于什么?
首先,需要明白一个道理,金、木、水、火、土,是五行的名称,也是五行的代表符号,而自然界实际存在的五行就是 金木水火土 这五种物质(简称为“五气”) 然后,五行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互克制的规律。这个规律在古代被简化为 “相生相克” 四字。比如“因于水,其生为火,火生土,土生金”就是说水滋养了生命,生命产生了温度,温度化合形成尘埃,尘埃积累变成金属矿石。这是五行的相生,而相反的相克则表现为“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所以古人归纳的“五行相生相克”实际上指的是自然界的生灭变化过程。而不是现代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也不是指某个具体事物的属性。
举个例! 比如有人看到大树下面有一块石头,于是得出结论说大树“克”住了石头。其实是大错特错的。因为“克”的意思是:石头得到的水份和养分来自于树木。所以石头是树的“子孙”,二者是相生关系。只不过这种生生关系是被动的,是一棵树在生长过程中无意间“留住”了一些本来会流向其他树根部的水份和营养成分而已。如果一棵树死了,那么这些“留”下来的东西自然就会重新回到土壤里,被其他的植物再利用。
木
属东方,色青,曰阳,曰春,主生发条达之气。人体归于木者,为肝和胆,主疏泄调达。肝开窍于目,胆经属口,与口唇相关联。肝在体合筋以荣指甲,胆取汁以助消化。肝之疏泄调达又从月经来潮、排精、嗳气、打喷嚏和嚏咳中获得反应。木在液为泪,在志为怒,怒通于肝。泪与怒,是肝胆功能的外在表现。
火
属南方,色赤,曰阳,曰夏,主升腾,温热如烈火,有烘托向上之象。人体归于火者,为心和小肠。心主血脉神志,有统辖一身之功能。小肠主腐熟泌别。心开窍于舌,与咽相关联。心在体合脉,脉外之血与大肠相结合。面为心主之部,汗为心主之液。心在志为喜,喜为心志。
土
居中央,色黄正,太和元气之所始,曰阴曰阳,曰长夏,主长养,有调和之象。人体归于土者,为脾与胃,脾又与大、小肠和肌肉、口唇相关联。脾主运化,司生血、统血,与肌肉和唇之丰满、韧度和色泽相关联。脾之大络散精于肺,上输舌下,营养口唇。胃为水谷之海,脾有运化水谷精微之功,为气血化生之源。土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肉,齿、口、唇与脾相关。在志为思,思伤神,神伤脾,在液为涎。
金
属西方,色白,曰阴,曰秋,如钟鼎刀斧之质,有清洁、肃杀、收敛之象。人体归于金者,为肺与大、小肠,与鼻、喉、毛发相关联。肺在五行中,内应气管、支气管、肋膜和毛细支气管、肺和脾相关同居中焦,主一身之气和血液与体内水分的运行与输布,有主持全身水液代谢之功能。脾不运化,湿浊内生,皆影响着肺的宣发肃降。肺又与三焦膀胱相表里,在维持正常尿液的产生、贮存和排泄中发挥重要作用;肺又与大肠相表里,肺气的肃降,推动大肠主传导,糟粕下送。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毫毛在体的形质与肺相依。在志为忧,在液为涕。
水
属北方,色黑,曰阴,曰冬,如大海湖泊江河之质,有滋润、向下、寒冷之象。人体归于水者,为肾与膀胱、三焦,与耳、齿、骨和骨骼相连。肾在体内是贮藏和支出精气养料之脏。肾所藏之精为先天之精,人从父母禀受的生殖之精,在生命过程中通过水谷精气和肺、脾所化生的精气补充。肾主骨,生髓、纳气,藏血。耳为肾开窍之处,齿骨、发为肾之外应。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五脏是化生五志的物质基础五志是五脏生理功能的外在表现,脏气的盛衰也反映于五志。恐惧伤肾,惊伤心,忧思伤脾,悲哀伤肺,大怒伤肝。这是七情致病之规律,应调节五脏的生理功能,保持五气内守,不使七情过极。从五行角度来讲,五志是五气过极而致的。喜为火志,怒为木志,虑(思)为土志,忧为金志,悲为水志。
喜所伤者,发之于心,心之华在脸,脸红、面部神经亢奋和抽搐,是受累于过喜之害;怒所伤者,发之于肝,肝之华在筋,在眼,在爪,面部青紫,筋挛,眼圈发黑,是受累于大怒之害;虑(思)所伤者,发之于脾,脾之华在唇,在肉,口唇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