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属于五行哪类?
中医理论中,宇宙天地分为上、中、下三焦,人体对应天地也是分三层: 上焦:心肺,主宣发卫气,开通上焦,如天之上; 中焦:脾胃肝胆,主运化水谷,输布精微,如地; 下焦:肾膀胱大肠小肠,主贮藏着先天之精和津液,排泄浊毒,如地之下。 五行分木火土金水五形,每行再分阴阳,所以就是十二形了。
人体五官(目舌耳口鼻)五脏(心肝脾肺肾)五官对应五行: 目:木 舌:土 耳:金 鼻:土 口:金 五脏六腑也分五行: 心:火 肝:木 脾:土 肺:金 肾:水 大肠小肠:土
因此根据你的提问: 从五行学说来说,医药属什么?从中医角度来说,医药应该归属土。 为什么是土呢? 因为中医认为人生天地之间,天在上为阳,地在下面为阴。 我们人置身于天地之间,只有双脚踩在大地上,头顶上天,才是阴阳平衡的最佳状态。
如果人的双脚离地,比如蹦极,那不就是阴盛阳虚了吗?如果人长期站立或者久坐而不运动,那不也是阴盛阳虚吗?所以人要保持阴阳平衡,就必须脚踩大地,顶天立地! 那如何保持阴阳的平衡?
就要让上焦通气,中焦通利,下焦利水。 所以中医治病,不管是中医中药还是针灸推拿,其最终目的都是让人体回归阴阳平衡的状态。而药浴泡脚,不正是让我们双脚落地,让气血运行更顺畅,让阴阳得以调和的方法之一吗?
姜渊优质答主木、火、土、金、水为传统的五行,中医在吸收五行思想之后,又衍生了风、寒、暑、湿、燥、火(邪)六淫等病邪,并按五行思想将人体五脏对应于五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五行医学。五脏和五行的属性为:
(1)肝属木: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疏泄和藏血,维持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在天文学上,木对应东方,东方为春生之方,气候调和,万象更新,草木欣欣向荣,正如肝脏之疏泄调达。在人与自然相应的现象中,肝气通于春气,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循行于下肢内侧,人体下肢如同树木的根干。再者,木本有疏通而条达之性,有枝繁叶茂之象,亦同肝的疏泄调达、贮藏血液的功能有关。因木的特性与肝的生理功能类似,故将肝归属于木。
(2)心属火: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互相沟通,联系器官、四肢、九窍及形体,由气血、津液等生理物质维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行。人体的正常运行离不开体温和血热的推动,而温热之气来源于心。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这里所说的“主明”或“神明”、“以养生则寿……”都是指心的主持和温煦而言,故心的生理属性定为火。
(3)脾属土:脾的生理功能为:主运化,升清,统血。《素问·太阴阳明论》中说:“脾者,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又说:“脾者,土也,治中央……此之谓也”。《难经·四十二难》中说:“脾为胃行其津液”。这些有关脾的论点和文献,均指出了脾运化饮食水谷精微,将水谷化为精微物质,将水液吸收并转输于周身,是气血化生之源。同时与土“载物受养”有着必然联系,脾在主四肢百骸和肌肉、主思想意识等与五脏生理功能的协调关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联系作用。这种联系作用如同土壤生长百谷,承载万物一样。故将脾归属于土。
(4)肺属金: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持气血津液的代谢和运行,宣发卫气,调节腠理开合,将体内浊气排出体外。这些功能都包含有“清洁”和“肃降”之意。肺又是华盖之脏,有娇嫩(柔软)之性,不耐寒热,又与皮毛相表里。这些和金有坚硬、肃杀、收敛的特性相似,故将肺归属于金。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学中的金,其性质(或特性)与西医学所说的不同,不能与西医学中所说“金属”的特性相混淆。
(5)肾属水:肾藏精,主生殖、生长、发育和脏腑气化的根本,有主持水液代谢的作用,在临床上肾称为“水脏”。所以《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阴,通于冬气”。这些论述均阐明了肾的内涵和外延类似于水的“滋润”和“向下”的特性,故将肾归属于水。
以上五行系统,在中医五行医学中的器官系统和五型人格系统中都有体现。
肝属木代表绿色、春季、生长、风型人格、胆汁质等,在中医五行辨证系统中,如形体消瘦、动作敏捷、急燥易怒或怕冷肢凉、尿频遗精等症状属于木旺或木虚证;心属火代表红色、夏季、繁荣、夏型人格、多血质,常见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喜冷恶热等症状属于火虚或火旺证;脾属土代表黄色、季夏、长夏、土型人格、粘液质系统,此系统常见胸腹胀满、饮食积滞、困倦思睡等症状属于土滞或土壅证;肺属金代表白色、秋季、收获、秋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