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的五行属什么?
《五行学》,又称作“五运六气”或“五运七政”,是中国古代研究地球公转运动及由此而引起的气象变化和疾病发生的学说。它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属性;属性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阴阳性质相反、相克;在中间则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形态。
中医理论体系中许多内容都是以五行为基础建立的。如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等等。
中医学将自然界界的五时(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五色(青、赤、黄、白、黑)、五音(角、征、商、羽、宫)、五味(酸、苦、辛、甘、咸)、五方(东南西北中)、五化(生长化收藏)以及人体的五官(目、舌、鼻、口、耳)和五志(喜、怒、思、忧悲、恐)等等,都可以用五行加以描述并且相互联系。 中医用五行学说来认识人和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及其变化的规律。并用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指导人们的日常起居,以保持健康的状态。所以学习中医必须熟悉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否则就很难理解中医其他知识结构和内容的实质。因此了解五行学说的来龙去脉及其基本内容十分重要。
一.五行的来源 五行这一概念最早出自于《尚书·洪范》。文中叙述了箕子向周武王传授五行的方法即“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在周代已经有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是由五种元素构成,它们分别是水、火、木、金、土。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天地之间,五运循环,如环无端……人有五脏六腑,合五十营。五脏有五行,形如五岳。”他提出了人体也是由五行构成的。 中医理论体系中很多内容与五行密切相关,并用到五行这一术语的概念。因而后世学者大多认同五行的存在。
二.五行的性质与作用 五行的基本性格可以用“木、火、土、金、水”分别代表:
1.木,具有生长、上升、条达舒畅的特性;
2.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
3.土,具有长养万物的特性;
4.金,具有清肃、收敛的特性;
5.水,具有润下、寒凉的特性。
以上仅是简言之,实际上每一行都有阳性和阴性两种属性,而且彼此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五行之间有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1.相生,有“母病求子治”“子盗母气”的意思;
2.相克,有“制其旺,抑其长”的意思。 由于中医在认识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离不开阴阳五行的思想方法,故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是缺一不可的两个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