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属于五行什么字?
“茵”字,五行属木。 此字在名字中的含义如下: “茵”——多用于指植物、花草。在古代,常用作书面用语;现在则多用来指铺在地上用以防湿的垫子或毯子。 《说文》中有云:“茵,席居也。从艹,音因。” 段玉裁注曰:“今人于坐处覆以草者谓之‘茵’。北平谓卧具之厚而软者曰‘茵’。”“茵”字的本义即指一种用草做的垫子。可以想象,古时人们坐在草地上的时候,为了防止屁股下陷,就必须在下面铺垫子才能坐。所以“茵”就指这种坐垫。
“茵”字除了表示坐垫的意思以外,还有喻指草木茂盛的意思。如明代文学家宋濂在其文章中就曾用“茵”字来描绘草木茂盛的样子:“兰芷腾馥,若芳泽之洒,而幽芬拂砌生香。芳草平铺,如锦绣之布,而圆莹簇簇。” “茵”字还指车帷。古代的车,前面有遮蔽风雨的“篷”,后面有车帘,中间还有垂挂着的“茵”(这里说的“茵”不是“车厢”的意思)。这些构件都有别称:前面的篷叫“薛荔”;后面的车帘叫“芙蓉”;中间的“茵”叫“紫芝”。
现代汉语中保留古义的“茵”字只有一个词——“茵褥”,指的是垫子或者床垫。
茵共有拼音5个,即1、yīn(音同“因”) 2、yǐn(音同“隐”) 3、yìn(音同“印”) 4、cēn(音同“岑”) 5、jīn(音同“斤”)。但茵字的末尾声调为前鼻韵母in(阴声),为前鼻音,不能标注阳声韵母。故“jīn(音同‘斤’)”为错误读音,仅用作方言。
1、同“霪”或“淫”。湿润的样子。出自:《文选·班固》:“清露晨流,新桐初引,茵茵步障,案衍平原。” 南朝·梁·江淹《清思》诗:“绿萍芜兮水清清,杂英纷委兮落素馨。泛素馨兮绕西城,步绿苔茵茵。”《魏书·高允传》:“夫游云朝升,沛然景注,则万品霑润,草木怀欣……或时令有否隔,愆阳亢旱,则润被不滋,枯叶萎落。”
2、草垫子,毯子。出自:《文选·左思》:“茵席雕文,器成丹漆,金石备举,匏竹具陈。” 唐·李商隐《席上作》诗:“水精如意玉连环,下蔡城危莫破颜。朱门巧夕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徼福渡河星。桑蚕不作茧,尽夜长悬丝。人间离别尽堪哭,何况不知再见面。不及牛郎与织女,一年一度一相逢。” 宋·陆游《闲行至饮马桥西野寺数步小庵甚幽清》诗:“小庵摩臼石,破屋架葫芦。茵席看新草,窗棂听曙鸦。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
3、车厢里面所铺的东西,可引申为车辆,坐垫。出自:《文选·潘岳〈籍田赋〉》:“于是皇舆夙驾,天驷齐镳,钩陈警旆,苍龙腾镳。琼辀瑶箱,翠旟羽旄,金鋄镂舆,齐茵綉幨。”《淮南子·原道训》:“圣人为动,坐因席,垂堂宇,将至之和顺也,不疾之旨也,在内为志,发外为行。” 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京以木为战车,饰以银钉铁错,其茵席皆以绯锦金线镂花,而鞍辔雕文,极其华侈。” 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木天禁语》:“倘敢越限,若坐触王章,定行刺面剔牙,发烟瘴充军。仍取本厂头目长工,各以铁鞭车杖轻重,责其纵容,严革出外,不许仍坐茵褥,止听站立。” 清·唐孙华《内行宫》诗:“前殿坐茵传旧语,上元灯火记前朝。玉凫已向瑶池去,忍对铜仙滴泪骄。”王统照《柯庆施》:“他没有甚么长物,却还舍不得两件东西,一是自己的藤杖——藤杖已随身拿在手内,一是那副坐茵——这副坐茵是从他父亲手里传下来的,已经有百余年的年数。”
4、衬托,映衬。出自:清·薛福成《应诏统筹全局折》:“洋器易制,亦渐摩而习熟也。盖以中国之大,取西法之精,去中土之旧,渐摩而习熟焉,未有不臻神妙。”
5、通“纭”。纵横纷杂。出自:《宋书·谢灵运传》:“且其为谱也,首序五帝,次及三王,终之以周,又取汉、魏、晋、宋当代有四姓八族杂集其间,乃使姓氏混揉,名字杂错,千族万字,交横眼睫。”
6、通“揔”。普遍。出自:元·本高明《琵琶记·旌表》:“有日君王秉璇玑,遍照万里澄清,千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