濇五行属什么?
《说文》:“濇,不滑也。从木从士,士亦声。”许慎把此字归入土部是错的,根据现代语言学理论,汉字应该分为两个部分来研究,一是其表音成分,二是其表意成分,所以,许慎的“士”应是从形旁借音。 许慎在说明此字的本义时说它是不滑的意思,但没解释为什么。我们首先来看看它的读音,在六书中属于转注,转注即两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有连带关系,例如“江”“河”二字。
此二字的读音是(jiāng)[hé],它们的本义都是水名,但古时候的人们认为江河同源而同出黄河、长江,故它们具有了连带关系,从而产生了引申义,今多用来泛指河流。再看一下这个字的读音,读[sè]和「涩」是一样一样的,而且也是表示不光滑,可见这两个词其实是一个意思。不过呢,这个词一般是用在形容词前面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比如今天吃的饭太干了就说是饭“濇”了点儿,如果是在形容味觉的话就是感觉舌头有点发涩。 而另一个常用词汇「涩」的读音为[sè],表示味道辛辣刺喉,没有甘甜的味道,可以理解为舌头上有沙子一样的东西卡着的感觉;第二个意思就是比喻说话不流利,含糊慢吞吞的样子。 我们再回到许慎的那个说法中,他说的应该是“滑”与“濇”的反义关系,这样,「滑」和「濇」就可以看成近义词组了。那么,「滑」是什么呢? 在《礼记·乐记》中有载:“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意思是说孔子去鲁国时经过蔡国,在陈国与一位隐士闲谈,那位隐士说了一通关于《韶》《武》乐章的话,大意是说,当音乐开始演奏的时候,那声音就像珍珠玉盘相碰的声音一样悦耳动听,接着又说了一些其他的内容,最后这位隐士说:“你听过五音不全的人弹奏的音乐吗?他们的琴弦是黑色的,他们拨动琴弦发出的声音会顺着琴弦滚落下去。那些技艺高超的人弹奏的琴,他们调好弦之后就不会再变动了,然后他们就会用一种技巧让不同的音色发出类似钟磬的声音……” 这段话里有几个关键字眼,一个是「越」「瑟」,一个是「疏」「朱」,这俩东西是干啥的呢?
先说「越」这个东西吧。《周礼·大师》中记载:“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这里的「越」是「筑」的古体字,「筑」是一种古代的击奏乐器,这种乐器在现在已经失传,它的形状有点像琵琶或者月琴,在古代常用于演奏舞曲。这里主要说的是它与「瑟」的关系。据史书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乐器叫「筑」,后来逐渐被另一种较高级的乐器所取代,它就是「瑟」。在汉代人看来,「筑」和「瑟」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我们现在使用的数字键盘和小键盘之间的关系——小键盘是用来打数学公式的,而数字键的主要作用则是输入英文字母等,两者功能不同但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再说「疏」。古代人用的琴有两种,除了瑟以外还有一种叫「孤竹」。孤竹是一种长条形弹拨乐器,通常由三个弦组成,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流行于战国至汉代初期之间。古人弹琴常常要调准所有的弦,但是有时候为了表达某种情绪或意境也会故意不调某一个地方的音使之变「疏」。
「朱」指的是红色的丝线,因为当时的琴面都涂上了黑色,红色的丝线会使原本比较暗淡的黑颜色变得明亮起来,听起来会更加悦耳动听,所以在当时人们普遍都认为红色是非常高贵华丽的色彩,因此才会用这个词来形容高明的乐曲。 以上就是对于「滑」「濇」二者关系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