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五行缺什么颜色?
根据子午流注,辰时(早上七点至九点)为阳明燥金,此时节阳气由肝入胆,万物生机盎然。白露节气开始,时间交至辰月末,太阳到达黄经165度。 古人将每个季节分为三段,每段六十天,分别为初气、中气和末气。以春为例,立春开始到春分,为春季的第一气,也叫春天,阳气逐渐上升;从清明到谷雨,是春季的第二气,叫春天,万物欣欣向荣,阴气渐渐消失;立 夏到小满,是春季的第三气,也叫最后节气,这时阳气越来越旺盛,万物繁茂。 冬季三个节气,小寒大寒冬至。此时阴盛阳微,万物蛰伏。而秋季的三 个节气,白露秋分寒露霜降,阳气由升发逐步达到平衡,也就是阴阳相应。
这个时间段出生的宝贝,五行属土,属于“土金相生”或“土生辛金”的格局。“辛”为阴金,较柔和,善于服从与合作; “戌”是阳火,有熔钢炼铁之功,如阳光普照大地。二者结合,好比阳光普照下的漫山金黄,给人温暖、和谐之感。
黄色,在中医学上属土,在五色中代表脾,即脾胃之色。《黄帝内经》有“脾主色”的说法。中医理论还认为,五脏各有喜乐,心喜红色,肝喜绿色,肺喜白色,肾喜黑色,而脾喜欢黄色的东西。所以,秋天出生在土金相生的人,适合黄色,这会使他们更自信、乐观。
当然,这是最适合秋天的颜色,却不是最好的,最适宜他们的颜色是橘黄色,即偏红的土黄色,例如可以穿暖色系的毛衣、外套等。 但要注意的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期,服饰宜以宽松为主,不宜穿紧身衣裤。最好不要穿用合成纤维做的衣服,否则会刺激皮肤,影响健康。
五行缺色的产生,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对五色的观察和使用中总结出来的,而五行相克又使人们避害趋利衍生出种种民俗。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在我国古代色彩文化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它与五行相互配合应用,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我国独特的“五行五色”文化。
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属于木行的,除绿色之外还有蓝色和青色。古人对“蓝”、“青”二字的理解,有别于现今的说法,认为“青”是一种颜色,“蓝”则是用蓼蓝一类的植物染布所得到的结果,即指染出的颜色。如把丝帛放进蓼蓝里,染上多次,颜色会变得越来越深,古人从深浅程度分别称之为淡 BLUE(青色)和深 BLUE(蓝色)。《说文?糸部》:“蓝,染青帛草也。”汉代扬雄《方言?卷八》所介绍的蓝、青之间的区域差别,也能证明这一点:“兖州东莱之间,染青帛谓之蓝;自关而东谓之靑,或谓之秦青。蓝出泰山,或出鲁东海,皆近青州,而兖东莱呼青为蓝,理亦宜然。”因此,“蓝”和“青”同指一种颜色。《礼记?玉藻》:“大夫素带,辟而青缘,无绣。”郑玄注:“辟,如今青衫旁绛也。”青衫、青布、青衣的“青”,都是蓝青色的意思。蓝色或青色之所以入木,一方面是由于绿色入木,并且木色本就是绿的,而蓝、青是较深的绿,因此蓝、青也应属于木色,如木板板青、木梳梳青、铁青等;另一方面,汉字中木旁字有青字的很多,都表明了木与青的颜色关系,例如,榆青、檀青、桂青等等。
“红黄者,嘉谷之色也;青黑者,五毒之色也。”五行缺色说,源自五行相克之原理及色彩阴阳互补理论,因此在实际使用中,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目的来使用。作为趋吉避凶、除恶扬善的手段,人们将青色的木和黑色的水看作是邪恶的、不吉祥的,而把红色的火和黄色的土看作是美好的、吉祥的,所以在实际使用中,五行缺色所缺的颜色主要是指青、黑色,特别是青色。
古人对青色和黑色的感情,可以在中国人的居住环境、衣饰等方面得到印证。中国人居住屋室的门窗,大多是红色、金色和黄色,青色很少,即便使用,也大多作暗线。民间窗户上用五色玻璃纸糊窗,窗户上不能用青蓝色纸。中国人的衣饰色彩也大多以暖色为主,青色或青黑色使用较少,如果使用也多作配色,特别是用在老年人或小孩的衣饰上,一般仅作暗花或镶边,使用范围也大多在家居时。青色或青黑色的穿着多用于外出行走时,例如上街买菜,或郊游、走亲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