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的五行是什么?

翟文瑾翟文瑾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黄帝内经》中所说的「反」是相对于阴阳而言,而不是五行的概念。所以这个问题应该改变为“五行中的阴和阳是什么”更为准确一些。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 “日出现在东方为阳,西方日落为阴……” 如果以太阳的一天运行轨迹来划分的话,早晨日出之时为一阳生,正午为阳极,黄昏日落为一阳消。 阳有盛满、旺盛之意。

反之,阴则有虚静、内敛之象。 所以学习中医必须要掌握阴阳的概念,而五行则是阴阳的具体内容。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里,有这样一段描述: “形气者,生命之机也,数气者,动转之妙也……故阳气尽则阴气盛,阴气尽则阳气盛。以此消长,谓之变化;以此为纪,四时而发,谓之循经。”

这里的形气和数气都是阴阳的内容。以形气的有无来表述阴阳的性质叫做“有余不足”,是以阴阳之形气作为衡量疾病的标准。 这里还要讲到“阴平阳秘”这个概念。在《黄帝内经》中这个概念出现频率很高。它指的是阴阳两个方面都要充足,缺一不可。如果缺少了其中一个方面,那个缺失的方面就要充当另一个方面的角色。

举例来说,一个人阴气不足,那么他的平衡状态就会向阳性一边倒,就会出现热证、实证。如果一个人的阳气不足,那么他的平衡状态就会向阴性一边倒,就会表现出寒证、虚证。 反过来也是一样,如果一个人偏于阴性,出现了寒证、虚证,就可以用温阳的药物来治疗,使他的平衡状态重新回到向阳的一面。同样,如果一个人生病了,表现为阳亢、热症,就可以用滋阴的药物来调节,使之复归至阴平和的状态。 所以掌握了阴阳与五行的关系,中医理论的大框架就基本建立了起来。在《内经》的其他篇章还会见到大量的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这些都是用来推演自然界变化和人体生命运动规律的工具,在中医临床上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凌泽贤凌泽贤优质答主

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与五行本位的“相克”现象,称为“反克”。如本应被水“润下”之土,反而去“反克”水,称为水土反克(或反侮)。

相乘、反克皆是五行系统中异常制约和克制现象,因其破坏了五行系统中正常的运动状态和动态平衡关系,而导致五行系统发生紊乱状态,是异常的制约变化,属于病态或邪气的变化范畴。从相乘、相侮两者的发生规律看,相乘是“按五行相生次序的隔位制约”,相侮是“与五行相克次序相反的制约”。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