铙在五行中属什么?
关于五行的属性,《尚书·洪范》有“木曰曲直”、“金从革”、“火炎上”、“水润下”、“土爰稼穑”的记载。这里的“木”、“火”、“土”、“金”、“水”,就是后来的八字算命中的五行。这个“五行”性质实际上与现在所讲的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是有区别的(现代五行生克关系是金生水,水生木……)。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的是,中医理论的“五脏”其实是指“五脏别形”,也就是把人的内脏分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府,每个脏府都对应着人体的一个组织器官,如“心主血脉”;另外还细分了“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这些在五行中都归属相应的“形”,也就是说它们的五行归属是确定的。而“五行”中的“木”就有“生发、条达”的意思,它象征春气升腾,因此春天万物萌发,草木皆春。
到了汉代,出现了以“金、木、水、火、土”定五行属性的方法,这个属性后来一直被沿用至今。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汗之,彼色黄者,金形也,勿劳汗之。”这里就用到了“金形人”这个概念,并认为这样的人不宜大汗出。清代医家陆懋修在《古今医统大成》中也指出:“土型人,腹如箕底,缓腹拖腰,四肢沉重,语言低微,行步迟缓……宜用补中益气汤。土虚生痰,多睡易惊,宜用六君子汤加香砂。土郁生热,口苦便燥,宜用小柴胡汤。”书中详细论述了“土型人”的特点及各种症状的表现,并给出了对应的治疗方案。可见,中医的五行学说已经应用得十分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