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是以什么推算五行?
以出生时间为依据,进行五行推断的方法,在古书《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 比如《黄帝内经·金匱真言卷下》云:“正月立春,厥阴风木司天。” 这里面就提到了二十四节气和五行之间的关系。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中也提到:“有故亡血,病者何如?岐伯曰:此因气虚,虚则丹田热,热气循胸,上蒸胸中。” 这是最早的从中医理论角度,阐述失血后血虚生热的临床机理。其中强调了出血的时间对机体的影响——“故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虚满,则血气盛,肌肉实。” 这里提到的都是阴历(农历)时间,与现代阳历有所不同。
到了唐代,王冰为《黄帝内经》作注时,提出了“五脏应四时,各有阴阳”的理论。将五行和时间与人体结合起来了。他在注文中引用张仲景的话说:“春气温和,夏气湿热,秋气清凉,冬气凛冽……每至于季,变换异常,人若此时发病较浓,即春温、夏热、秋燥、冬寒是也。” 王冰的注解比较准确地道出了春季高温多湿、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干燥的特点,并指出这些季节特性会影响到人的健康。他还详细阐述了五行与时间的关系: “木,春生之气也。其性浮,其德条达,畅乎三焦,通调血脉。故曰,知肝之病,莫如调脾气。土,中长之气也。其性缓,其德充实,流溢三焦,生化气血。故曰,知脾土之病,要令肾气平和。金,秋收之气也。其性烈,其德清凉,燥结三焦,耗散营血。故曰,知肺金之病,必须温补肾水。火,夏日之气也。其性炎,其德炽热,薰灸三焦,耗损津液。故曰,知心火之病,必宜滋阴降火。水,冬令之气也。其性沉,其德寒冷,凝滞三焦,流通不利。故曰,知肾水之病,必当温暖脾胃。”“五行”与“五时”的对应关系由此确立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