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梨园有什么好玩的?
说到北京的梨园,那可得好好聊聊了! 据考证,北京最早的梨园可以追溯到元代。据说元世祖忽必烈喜欢骑马射箭,还喜欢观看艺人演凑“把戏”(杂剧),于是就在宫廷内种植了梨树,供演出和骑射时使用。这种梨树的树姿挺拔,枝叶茂密,春天花开如雪,秋天果实累累。因此受到了皇帝的青睐,被称为“御梨”。
为了便于照顾这些御梨,宫廷内部专门设置了管理种植的官员——梨园尉,掌管“御梨”的栽培和管理。由于“梨园尉”管着“御梨”,逐渐人们就把这些官职为“梨园”代指。 到了明代,朱棣迁都北京后,在宫内种植了许多果树,用于夏天乘凉、赏玩的同时也可以摘果子吃。
不过此时“梨园”的范围并不太大。直到明世宗朱厚熜即位初年,才在今北京西苑新建了一处大型的皇家梨园。这处梨园占地数百亩,有各种树木50多万株,是当时皇帝休闲娱乐的地方之一。
到清代时,皇家园林西苑又重新修葺整饰,并在其中增加了建筑,增饰景致,称为“避暑山庄”。与此同时,清政府除了从民间搜集树种外,还在河北易县等地大规模移植梨花,用以点缀园林景色。使得这一带成为著名的观赏胜地。
如今,我们已无从得知当年皇家梨园的盛况,但可以从圆明园中一窥全貌。圆明园中有一片仿江南水乡的园林,叫做“万春园”。园内有一条小溪蜿蜒流动,两侧植有数里之长的槐柳树林。每当春风吹起,万紫千红,飞红拂面;夏日来临,绿荫匝地,蝉鸣鸟语;秋风萧瑟,黄叶纷飞;冬尽春来,万物蛰伏,疏影横斜。四季的变化在这里似乎都被浓缩在咫尺之间。
如果说皇家的梨园是为了满足帝王的消遣而存在的,那么“民间的梨园”则更多体现在曲艺、戏曲的表演上。 老舍先生曾在《北京的春节》中提到:“过了灯节,街上有人卖唱,唱的多半是戏文。这时候也常有布糊风筝,风笛与四弦琴。到正月十六,街上搭起了彩棚,满街摆的是玩具,竹木所制的玩具多比平时增加了很多。此外还有打太极拳的人,与高跷、秧歌队。到二十以后,看灯的也就少了。”
这段文字生动地再现了旧时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其中多次出现“梨苑”的概念,可见当时的京城里梨园之多。这些梨园大多由私人出资修建,一方面可供群众休闲玩耍,另一方面也可以供艺人表演曲艺和戏曲,自娱自乐。 老舍先生在另一篇名为《茶馆》的著作中,更是具体而又细致地描写了一个叫“力士馆”的梨园的情况,从中我们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百姓梨园”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