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合院形成原因?
现在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大多是明代初年设立的“内城”和清代的“皇城”留下的残迹。 明成祖朱棣建立紫禁城后,原来的都城南京应天府被更名为京师,在北京城内重新规划了皇城与整个城市,形成了今天北京城的布局。
据载,当时的老京城是“南北取直而东西狭长的一个长方形城池(即今北京外城);皇城在今天的内城街道,并依此修建了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等五座城门。” 至于那些没有进入皇城的百姓居所,则被划分在了“外城”。但外城的房屋建设并没有按照中式的传统方式去建造。
《日下旧闻考》中记载,“嘉靖四十三年,顺天府府尹陆完,因循陋规,凡民间房屋俱加宽畅,而城周围民宅尤甚……于是因议广房舍者罪之。万历元年,有奸民郭观保等,因见街市房屋多就斜正,遂诈称朝旨,勒令改正。至四年正月方止。”也就是说在嘉靖年间,老百姓居住的房屋已经按照“宽绰敞亮”的式样来修建了,而这种房屋显然不适合四合院的形制。
那么后来,百姓的房屋是如何变为四合院形式的呢?据说是因为乾隆南巡的时候喜欢江南的园林建筑,回京后就让大臣们在自己离宫的附近选址建园,供自己游玩之时欣赏。同时为了显示皇家气派,规定离宫周边的建筑的高度不能超过离宫的高度。
《日下旧闻考》中载:“离宫北偏殿后,有高墙一堵,中辟便桥,可通舟楫。墙之西北隅,有园字门,入园之内,有厅事三间,极其中阔之度,足以瞻望游息。其后叠石作山,林木丛杂。左右各有一座楼,略如方亭状,可供眺望。” 由于这种住宅和园林的结合,使得原本的民房不得不再一次改变样式以迎合皇帝的喜好——也就是把原先的楼房改成平房,把房屋向两边伸展以获得更大的面积,从而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四合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