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属于哪种五行属性?
《易经》是一部占筮书,也是一部哲学著作。关于它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在西周初年。关于它所反映的价值观,可以说是先秦儒家或者士大夫的价值观;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这种价值观是在占筮活动的背景下形成的。 《史记·儒林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然孔子已逝,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又不敢阐明师说。”也就是说,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不敢再发扬师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孔子的学说经过他本人的努力,已经和占筮联系在一起,即所谓“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汉书·艺文志》)。
我们知道,在西周封建宗法制度下,史官的职务是世袭的,而且是隶属于天子的,如太史、司马等;他们掌握着历史的书写权,也负责着卜筮的活动。到了战国时代,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各国变法的需要进行思想启蒙,以荀子为代表的一派人主张广纳博采,《春秋》公羊学派于是兴盛起来;而在汉代,由于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理论,公羊学派更是得到了发展和延续的机会。在如此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春秋》公羊学派一直是以古文传承的方式发展的。
我们注意到,在西汉时期,对于《春秋》有三种解释的方法,即古文学者的《春秋》三传(《春秋》经加上公羊、谷梁、左氏传的合称),今文学者的《春秋》经传,以及阴阳家的《春秋》繁露。其中,公羊学派代表了东汉以后的今文学者对于《春秋》的解释。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公羊学派除了对于《春秋》经文的理解外,还继承了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春秋》三传中的公羊传、谷梁传。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最早的《春秋》注本,如郑玄的《春秋》注,就主要是依托这两篇公羊传、谷梁传的。因此可以说,公羊学派是今文学中最主要的一个流派。
那么,这种对《春秋》的解说是怎么和孔子联系起来的呢?据载,汉宣帝曾让太子读《春秋》,并让太子师从公孙弘学习《春秋》。而我们注意到,公孙弘所传授的《春秋》就是采用公羊学的解释方法。这样,孔子作为《春秋》的作者就被赋予了新的解读。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开始有了官方的地位,士人获得了参政议政的资格;而作为儒家经典的《春秋》,其地位自然水涨船高。在这种情况下,孔子作为《春秋》的作者,其地位自然也受到了影响——孔子从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变成了汉代的齐鲁之间(今山东曲阜)人。并且,在汉朝的社会实践中,士人只要学过《春秋》就算是有学问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