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性的结局是什么?
在人类与蛇共存的历史中,人们既畏惧毒蛇的凶残,又膜拜它变幻神通的法术。因而毒蛇的文化积淀便呈现出两极分化,从而形成极具对抗性的神话传说,从中外文化传承中都可以找到这种佐证。
中华民族的图腾是龙,而龙的形象实际就是蛇的形象在不断衍化中的结果。《说文》中说:“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其实就是从蛇的习性中演化而来的。
古时候“龙”字写作“虬”。《山海经》中就用“虬”字指称大蛇。《山海经· 西山经》:“号山南望也,有蛇……名曰长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郭璞注曰:“大者虬……,小者虺,虺随蛇入水不濡。”这就是说,大蛇叫虬,小蛇曰虺。又《海外东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说在朝阳北。长股之国……有大 snake其长八十里其 circumference a day's walk.大言之国,一虎一蛇。”从上面几段引文可以看出,虬、虺、snake都是指蛇,虬蛇是一种形象,大蛇而已。虬的文字写起来从虫(蛇),“由”是“虬”字在古代的读音,于是有音义合一的“虬龙”一词出现。《国语·晋语》:“龙生于水,鳞虫之长。其德在隐,其物在蛇,有升有蛰。”《尔雅·释鱼》:“三脊蛇曰虬。”从以上引文中可以看出,虬是指大的蛇,从“升(蛇出)”、“蛰(蛇藏)”二词中又可知有指称龙的“虬”保留了蛇作为“鳞翼之虫”,既能升天又能入海的特征。《山海经· 大荒北经》:“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 bó ,海水北注焉。有神,人面蛇身而妇, 时雨将至,先闻此妇嘑。”此神即“降雨神”,后来也被称为“龙王”。 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龙原来就是蛇。
又据《说文》“九似龙”,是龙的前身:“九六足四翼,头有角,光炎,无不照见,出入水则必有风雨,我国九有冀州,以其能变也,从几,象其触人。狗乃声。” 从文中可知,九也一种蛇,还知道九能呼风唤雨,于是成为“神九”, 而“龙”的原始特征则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无足而飞,有翼而行,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显然,龙是九的演化,九是一种能巨、象龙、鳞翼之虫、身如绳长的蛇,也就是大蛇。再由前面所述大蛇曰虬可知,龙、九、虬同根同源,都发 起于蛇。所以《广雅》说:“龙,鳞虫也。”由此,可以确信“中华民族的“龙”崇拜实际上是“蛇”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