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骨里掠影结局如何?
林黛玉的命运是《红楼梦》中所有人物命运的总象征,她的最后结局,实际上也就是《红楼梦》全书的结局。从古本抄本脂砚斋评语和程高本“后40回”中可以得知:黛玉在宝玉、宝钗结婚的前一年就病死了。她在病中听到贾府为宝玉筹备婚事的消息,气痰交攻,病情日益沉重,终于含恨而死。黛玉死时只有十七岁,因此《葬花吟》中那句“一朝春尽红颜老”便不幸而言中了。
林姑娘死时,贾府上下一片忙碌,热热闹闹地筹办宝玉、宝钗的大事,谁也没有功夫去理睬一个病得要死的孤女儿。只有她平日最亲近的紫鹃整日陪伴在她身边,服侍得十分周到。黛玉在弥留之际,神志时清时糊。清醒的时候,她断断续续地向紫鹃诉说着对宝玉的思念,嘱咐紫鹃把那首《葬花吟》的诗篇抄好藏在箱底,日后好让宝玉看了免些悲伤的话。这应该是黛玉生命最后时刻的遗言,她死的这样凄凉。她一生渴望爱情,渴望温暖,渴望平等,可这些都如同镜花水月,到头来仍是一场空。她的遗言里只挂念宝玉,只盼望死后在九泉之下还能与他重聚相会,可见对宝玉思念之深。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首《葬花吟》,是林黛玉生平遭遇的总概括,也是她悲剧命运的预示。全诗凄婉悲怆,感人肺腑,集中反映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预示了她薄命少女香消玉殒的悲剧结局。
花事凋零是人生易逝的比喻,林黛玉最怕看到零落的落花,见到飘落满地的落花总要亲自葬起来,这源于她对短暂青春年华及自己坎坷不幸身世的同情和哀伤:“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葬花,既是悲花,也是悲自己。
“一朝春尽红颜老”这句说的是花儿和人生,春光和岁月,全都是极为短暂易逝的。落花会逝去,生命会死亡。黛玉吟到此处情难自己,不由地满面泪痕无限感慨。她感伤落花无主,也为自己的命运而叹息。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质本洁来还洁去”这句是《葬花吟》中历来争论最多的一句,这句说的就是高洁的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是林黛玉生平的写照。黛玉一生清高自洁,孤标傲世,不屑于仕途利禄、铜臭功名。而高鹗续写《红楼梦》中,宝玉、宝钗成婚,宝玉把夫妻恩爱看得高于一切,这触犯了黛玉的“三毒”,因而她大恸,病情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不久后死去的林姑娘,也确实“还洁去”了。林黛玉是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她把爱情建立在对人格独立平等等基础上。“还洁去”既是林黛玉清高自洁品格的体现,也是她反抗世俗的产物。
“一朝春尽红颜老”一句“花”字和“人”字反复重叠,这种重叠更增添了伤感悲凄的意味,也更能触动读者的心弦。林黛玉咏叹落花,其实是在悲叹自己的命运。这首凄恻哀婉、如泣如诉的《葬花吟》道出了她内心无尽的幽怨。从整首诗来看,黛玉吟葬花,实质上是悲叹自己的命运。这首诗对后面情节的展开,特别是对林黛玉的悲剧结局,都具有重要的暗示性:“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朝春尽红颜老”这些话几乎都是暗寓她最终的死。曹雪芹的高妙之处,正是将黛玉的葬花、悲花、伤花与葬己、悲己、伤己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过这个富于典型性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对于美好情操的赞颂和对于黑暗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