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五行属于什么?
“五行”,原指“金、银、木、水、火”五种物质,《尚书·洪范》有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后来在漫长的历史中又增加了“土”的属性。 在中医理论中,将“五行”分别与“五脏”相对应: 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肾—水 “五行”与“五脏”是互为影响的,如心主火,肝火易心火;脾土宜升清,胃土宜消导…… 这里要提到一个概念——“五行相生”。什么是“五行相生”呢?“五行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也就是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那么,为什么要有“五行相生”这一概念呢?因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关系,而相克关系中有着不平衡现象(如“士克水”“金克木”),所以就有了“五行相生”以达平衡。 既然“五行相生”是为了维持平衡,为什么要增加“土”呢? 因为五行中的“木”“火”“金”“水”都有旺极必衰的时候,为了保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就需要“土”这个居中,起到“中庸”作用。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中医理论的起源了——《黄帝内经》中认为“五行”来源于“五脏”,而“六腑”则源于“奇恒之府”——即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和三焦。其中“三焦”的特点就是“通行元气”和“滋养五脏”。 而元气的动力是什么?来源于“肾”!
所以说,在“三焦”之中,“土”气是最重要的。正因为如此,在药物的四气、五味之中也有“土”的性质存在,如甘草的补脾益气,白术的健脾燥湿等等。 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就是,人体器官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内能耗”需要营养物质来补充,而具有丰富维生素和无机盐的食物,正是起到了滋补五脏的作用,而这些食物最终是在“三焦”这个“通道”中被吸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