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五行属什么?
古代五行说,把自然界界的万物分为五类,金木水火土谓之五常”[1] 那么声到底属哪一类呢?这个问题很复杂,因为古人对声音的理解是很复杂的. 现代汉语中“音”和“声”是近义词,但古代汉语不是这样的。现在我们说一个人发音不准,就会说他“走音”或“走调儿";如果形容一个地方的方言不标准,就说这个地方法言“走音”或“走调儿”。其实这些说法是不对的,因为这些表达的意思就是“发错了音”,但是按照古代的区分,这种表达是错误的。在古汉语中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失音」而不是「走音」「走调儿」。也就是说,在古代汉语里,我们不说一个人发音有问题,我们说这个人「失音」了;也不说一个地方的话说话有毛病,我们说这个地方的方言「失音)了。那什么是「失音呢?
《史记·律书》中说: “凡听上失而弗察比,下必乱焉。此所以言音者,皆道五音而不言阴阳十二子,其实九也。夫物固有九,而不常足。阴固有时尽,阳亦然矣。故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族(一作大吕),太族生南吕,南吕生应钟;应钟生黄钟,天地之终始,阴阳之循环,一也。”这段话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它讲的是古人认为宫商角徴羽五个单音并不能组成完整的声音,它们都是构成声音的基本单元,而且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族、太族生南吕、南吕生应钟,对应着下面这五步循环: 所以,古人认为人发出完整的音节应该遵循上面这套规律,如果不符合上面的规律,那就叫做「失音」。为什么叫「失音」不叫「走音」或者「走调」呢?这是因为古人发现声音是由不同的振动频率构成的,这五种基本单元的不同排列就形成了不同的频率,从而构成了不同的音高,比如宫调的频率范围为52~87Hz,徴调的频率范围则在309~460Hz之间...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满足上面的五个步骤就能得到任何需要的音高——这样是不是有点类似数学中的方程式?既然古人已经发现了这点,为什么还要用「走音」来形容人的发音错误呢?这就说明古人的确没有理解清楚其中的原理!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古人在几千年前就对声音有了这么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