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五行属什么意思?
“城”字在《说文》中作: 从土,从成,成亦声。段玉裁注为: 凡成皆邑也,故从成。此曰以盛民器之邑谓之城。按《释宫》云:“垣谓之城,郭谓之城。”郭是外城,非里邑所当有。里者聚也;邑者,民之所居。《孟子》曰:“离乡离邑。”《周礼·大司徒》曰:“乃立城方百里。”《释名》曰:“城,成也,象物成固。”“国必依险阻,长城之制起于周时。或曰秦筑之。”又曰:“大城方十二里,郛(pù)郭周二十里。”按《诗》、毛传及《尔雅》诸书皆言城郛;《论语》曰:“孟孙才死,门人治丧于鲁。”子曰:“才之为之君子,犹可怜哉!”盖谓材能可敬爱而其行可哀怜也。然则城与材音同,故通用。汉书张敞传“自城门以内听敞处置。”注:如淳曰:“都内城谓之城。”师古云:“此城字别有所主,谓城门之内耳。”按《孟子》有城旦舂,今曰城旦,《吕氏春秋·审分篇》亦有所谓城旦者,高诱注以为秦法,非也。《汉书律历志》:“以始出乾端,而终入坤识,故曰城。”应劭《风俗通义》曰:“城谓围周如城,上象天宇覆露,下法地持万物。所以崇显高峻,以制四方也。”
由此可知: “城”的本意为用泥土构筑的围墙来保护居民的安全和收藏工具的地方。后来人们把用作防御的建筑称之为“城”,例如:“城阙”(城墙上的观敌楼)、“城郭”(外墙称“郭”)等。再后来人们将国家的京都称为“京城”或者“都城”,如西汉初年刘邦建都长安(今天的西安),因其位于渭河南岸,因此称“灞水之滨的长安城”。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个朝代对于城市的界定不尽相同。比如夏朝时期,一个部落就是一个国家,国王的住处就是一座城市——王宫所在之地;商代的城市规模一般较大,多建在河流附近;西周的时候城市的大小取决于国家的实力大小,实力强的诸侯国建立的国家中心也叫“城”,小的诸侯国建立的行政中心叫“邦”;到了东周时代,随着各国间的征战频繁以及铁器的广泛使用,城市规模逐渐庞大起来,有些城市甚至被挖开修建了护城河;战国后期秦国统一六国之后,秦王嬴政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将都城迁往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后来的咸阳),并且大兴土木,修筑了许多宫殿,还修建了用于军事防御的阿房宫和骊山陵墓,当时的人们将这里统称为“咸阳城”。秦朝灭亡后,汉朝建立之初定都在栎阳城,也就是如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公元前206年至前195年间刘邦又在这里修建了未央宫作为都城,此后一直沿用至公元8年。
以上说的这些都属于中国的“都城”范畴,因为它们都是根据皇帝的旨意建造而成,但是中国古代还有一些别的建筑群不属于“都城”范畴,却也是按照皇帝的指令而建。它们大多是皇帝用来祭祀神灵或者进行游乐享受的场所,因此被称为“园囿”。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汉武帝于元封三年(前108年)在现在的河南省洛阳市西南郊兴建的一座皇家花园——“洛阳城西苑”。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园林特色的大型皇家园林,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座大型自然山水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