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五行属什么?
“莴”姓,源出古羌族,出自上古时期西戎民族部落首领“昆吾”氏族,以国名为氏。关于这个姓氏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①周朝时,古国虢国君的祖先“虢仲”,他的父亲“虢叔”,在周武王时,被封于“下阳(今山西夏县)”。当时,周成王为了安抚三监之乱有功的曹国,把原来属虢国的“下阳”地方分给曹国。曹国人将原属虢国的土地加以扩建,筑城而居,定国号为“卫”(史称“东卫”)。到了战国初期,魏国国君魏文侯时,任用吴起为将军,攻打卫国,俘虏了卫侯,并占领了它的国土。后来由于魏国力量削弱,卫侯重新复国。到春秋末期,卫侯子孙以祖父“晋”作为自己的姓,表示是“晋”之侯爵。秦灭魏后,把“晋”改作“卫”,所以他们的姓氏就合二为一,称作“韦”氏;
②商末姜子牙封其嫡孙为潞邑侯,谥号“敬”,史称“潞侯”;其后代以祖上的封地为姓,称为“潞氏”。战国末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潞氏”改为“路氏”。东汉时,西域大宛国有国人来汉定居,以国名为姓,称为“宛姓”。北朝时,鲜卑族的慕容氏汉化改姓为“元”,而源自西域的“宛姓”一族也改姓“元”;隋朝时,中原的“元”“宛”两姓之人,有的改姓“袁”,有的是“宛”或者“袁”;明朝初年,“袁”姓作为吴王朱元璋的外家姓受赐王朝贵族,地位显赫,名声也大振。
以上两个来源的说法虽各有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源头——“昆吾”氏。
“昆吾”又名“昆吾氏”、“昆夷”,是古代华夏族与西方戎狄之间一个著名的部族,在历史上曾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常出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姓氏。
《史记·周本纪》:“周武王伐纣,而昆吾为纣右贤良。” 张华著《博物志》卷一:“少康之时,昆吾氏绝而复兴,迁于许。” 西汉司马迁著《史记·楚世家》:“昆吾者,颛顼之苗裔……后为夏所灭。” 先秦诸子著作《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舜,何人也?’曰:‘圣人之徒。’”
赵岐注:“舜,有虞氏,尧之子,字重华。” 《战国策·赵策四》:“今秦出锐师,超乘冒顿之胡,数日之内,又劫蔡假守。夫赢粮距塞,履霜薄冰,见兵而无所容,见利而心内惊。此谓离宫失火,楚王宴寝。” 以上所载,可考证“昆吾”姓的来历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