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平和不缺好吗?
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这五个元素代表了自然界中的五种物质形态,也是人类生活的五大基本需求。所以中医理论常讲“五脏化五液,脾为汗,肺为涕,肾为唾,肝为泪,心为汗”(《黄帝内经》),而五行相生相克,循环不已,对应人体则是新陈代谢,生病则意味着机体这一循环系统出现了故障和偏差,因此治疗也要从调节五行这一循环入手。
中医理论认为,生命源于水,火气上升蒸腾,然后产生风,继而形成云雨出现,于是生命在天地之间孕育了,可见五行中水生木,木生火,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也是生命的正常轨迹。然而如果这个循坏出现了拥堵或者空耗,疾病就产生了,要治病就要恢复这一循回的通畅。所以在《黄帝内经》里面记载的治法的总则就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有余于内,必先泻之;不足于内,必先补之”。
中医的理论非常复杂,而且各派观点不一样,这里只是简单的做了个介绍。不过既然提了中医,就不得不提一下中药,因为中药的组成主要是植物,而植物的五行归属是比较统一的:一般木属性的植物归入肝经,火属性的归入心经,金属性的植物归入肺经,水的植物归入肾经,土生的植物归入脾经。当然这里说的是五行属性,而不是单纯的指代动植物所属的五行。
比如麻黄属于木,因此归肝经,由于肝经属于少阳胆经相表里,因而服用麻黄之后,人体的阴阳得以平衡,体内蓄水得到了外排,从而消除了水肿。再如薄荷属凉性药物,归肺经,对于热盛引起的咽喉肿痛有非常好的疗效。 所以了解了五行与中药的关系后,就可以理解题主所问的问题了。答案是必然得好,因为有“五行相生相克”这一规律存在,身体不可能保持绝对的均衡状态。
但这里需要提一下的是,身体各个器官是有主观意识的,它们不会任由“五行失衡”情况发生而不作为。所以通常出现了“五行失衡”的情况,就意味着身体在这一方面出现了偏颇,也就是中医所说的“邪气盛”,这时就需要治病了。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