栮字五行属什么?
“耳”的异体字。《康熙字典》中引《集韵》、《类篇》说,“迩”本作“駬”,又写作“珥”、“珥”或“爾”。并解释道:“诸字音义均同,通用。”“尔”的读音为ěr,第四声 。 从字形上看,古文字“耳”字的左边是象形的“耳”,右边是表示声音的“彡”(读shān)。合起来意思是:耳朵旁边有声响(即听到声音)。所以“耳”的本义就是听力。《说文解字》:“耳,阴阳气不通也。” 古人发现阴阳气不通会导致耳聋,由此引出“耳”的很多比喻义和引申义。用“耳”来比喻消息、传闻,就引申出名词“耳目”,指替人打听消息的人。再引申一步,凡是能够听到声音的器官都称之为“耳”,因此有“耳目”之称。
由于“耳”具有能听到的形象特征,于是用来比喻需要记住的内容:如“历历在耳”。 用鼓膜接受声波产生的震动感应神经系统产生听觉,须靠大脑分析处理才能理解语言的意思。这个过程很复杂,因此“耳”又常比喻思考、意见等:“熟读深思子自知,耳闻口诵孰分明?”——宋·朱熹《读书偶成》 “耳”还常被比作箭杆,形容极小,微乎其微:“飞羽觞而醉月,渐露青葱然;弹指来兮,不知白发几春秋。——唐.杜甫《酒边》其二” 在现代汉语中,“耳”除了用作辅助器官称呼外,通常没有具体含义,多为喻指代用。这种用法比较普遍且稳定。比如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久闻不如一见,耳闻不如目睹。”——清·李渔《蜃中楼·传书》第三折。
栮字五行属木,部首为木,本意古同“柘”,有“木”的引申义“坚固,耐用”。字从“木”。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每个汉字都由表意的“字根”组成,这些字根被称为“部首”,“部首”又称“偏旁”。汉字的“部首”在“造字法”中称为“意符”,“意符”表意,因此“部首”是表意字符,这些表意字符所表达的“意义”就是“五行”本意。“意符”、“部首”是“五行”的载体,“意符、部首”为“木”,其字五行即为“木”。“部首”木所表之“意”即“五行”木。
“栮”的繁体字为“栮”,栮亦可作为简体字。
栮字五行属性木字在天干中对应甲、乙,木有四种,包括老木、嫩木(小木)、枯木、病木。甲木是老木,具有高大、强壮、经久耐用的特质;乙木是小木或嫩木,具有细弱、纤秀、成长性强的特质。枯木和病木是劣木。
“木、林、森”是老木(甲木),即高大、强劲、经久耐用的木材;“栮”、“柘”是嫩木(乙木)。老木和嫩木互尊互爱,相辅相成,老木保护嫩木,嫩木追随老木,二者密切关联,不可分离。所以,他们相处融洽,和谐兴旺(长幼有序、尊老爱幼、敬贤使能),相生相助。若把老木和嫩木分开,其意义为分离,相互不联系、不交往,而使老木的高大和嫩木的成长丧失其根本之源,二者均无法生存而死气沉沉(木无本必死)。木属阳,水属阴。木盛得水滋养必然更盛,所以水生木。木能灭火,故木克火。木必赖土培护,若木旺必伤土(根),所以木克土。木被金砍伐而必然损失,所以金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