獬字五行属什么?
“灋”(法)字从水,廌(zhì)声之形,表示用水清洗罪责的意思; “豸”(豸)字指象豸(zhài)的动物,即无足的昆虫; “廌”字的古字形像一只独角的怪物,一说似獐,一说似羊,亦指一种野兽——“獬豸”,能辨曲直,见到有人争斗就用角去触那有错的人。
“灋”与“豸”“廌”有关,本义就应与司法、判断、裁决等相关。 《汉书·王嘉传》记载:“(王嘉)又通五经,能作诔颂,辞赋甚美。常以正月望后,日中之时,集诸生,讲论经书……至七月七日夜,漏尽四更,嘉乃睡去。及醒来,日已在午……” 东汉经学家应劭注曰:“月晦,七月七日,谓之七夕。七之一夜,谓之中宵。” 月晦,就是农历月底最后一天;“中宵”则是农历每月十五圆月当空,正是白天。 从这两则记载可以看出,汉朝人把“月中”、“夕月”与“七月七日”混为一谈并相提并论——这种错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依旧存在。
南朝梁武帝萧衍著《置制敕文》云:“《孝经》一章,月中读卷。” 北魏杨衒(yuàn)之著《洛阳伽蓝记》云:“(景林寺)内有七级浮屠,高四十丈。东、西、北各有佛殿。……四月八日,僧众一万,复斋三日。初六日晚,于重阁上设万灯,烧香散花,以供养佛。十七日,三月既望,夜里,于重阁上设万灯,烧沉水香。” 此二例中的“月中”、“夕月”和“三月既望”显然是指同一件事情——都是指农历每月十五月圆之夜。
这样错误的用法一直延续至今。 我们今天写作“七月流火”或“七月暑退”时,依然误以为指的是七月最后的一个夜晚。 其实这里的“七月”应该指的是农历七月,而“流火”、“暑退”其实是指农历八月。 那么作为五行之一的“金”,也就能顺利地理解为秋天所属的月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