昕到底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古代中国人民创造的发轫于上古时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指的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这五种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原始元素。 这种观点源于《庄子·天下》: “阴阳相摩,八卦相望;方圆上下,左右相益;万物莫不秉(受)之以生。”这里讲的“阴阳”、“方圆”实际上就是指的“金”“木”“水”“火”“土”,只是“金”“木”“水”“火”“士”是事物的属性,而不是实指的金、木、水、火、土。
到了汉代,儒家学者在总结汉代人崇尚五行观念的大环境下,提出了五德终始说。 “五行”中的“行”指的是运行,而“五德”中的“德”则是指的德行,也就是五种道德。这五德最终指向的是天子,因为天子代表的是整个国家的意志,所以天子的德行也应该具有天下的意义。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提出了“五帝”的概念,并认为:“秦王(秦始皇)兼吞六国之君,其事殊不止五帝。”可见,“五帝”就是五个朝代的帝王,也就是说“五帝”其实就代表了“五行”。汉朝人多以《春秋公羊传》“周王正月”为据,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就应当继任周朝天子之位,所以秦始皇应当是黄帝的下任。 这样,秦始皇就成了代表“五行”中“土”的象征。
东汉班固在《白虎通·五行》中也继承了此种说法: “故秦得百二千里之地,天子之都也。土地阔险,形势便易,其民力强,号令正严,此土之德,德盛所以能常居王者也。” 这样一来,秦朝就相当于土德所代表的国家了。汉朝人又经常用“承光”这个词来表示“继承”的意思,其中“光”指的是光芒,所以“承光”可以理解为继承光芒的意思。
于是乎,西汉王朝认为自己承接了秦王朝的土德,也就相当于接受了“五行”中的“土”,而作为“土”的象征——黄色就成了汉朝的代表色。 东汉王充在《论衡·讲瑞》中说:“汉高祖以赤帝子神灵,为白帝臣使,故其色尚赤。”又引春秋公羊高的话证明自己的观点:“汉高祖庙号太宗,文皇帝之称太宗何?以其赤德王天下也。《书》曰‘厥美干,敷于五方’。言赤美布散于东南西北中之方。又曰‘赤豹黄罴’,言赤色如猛兽之形。又曰‘赤骥日行’,言赤马之行速亦如飞鸟。今皇帝祖考之身,色似赤熛怒,发若炎燧。” 西汉是承袭了秦代的土德,而东汉则是承接西汉的赤德。那么,作为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它的属性是什么呢?
西晋时的人们仍然坚持“五德终始”之说,并且把前朝的属性能传递给后朝这一观点奉为信条。东晋皇甫谧著《帝王世纪》,认为夏商周三代都是土德,秦代为水德,汉代为火德。西晋时人们一般以此为准。同时,当时的人还认为魏代汉,也是承其土德的缘故。 然而到了唐代,这种观点却遭到了驳斥。唐初杜佑著《通典·历代制度·五德始终》就反对汉儒的“五德终始”之说,他认为,夏商周三代的世德并不在土而是在木。理由是《尚书·舜典》中说的“韶乐九奏”,其中的韶即是舜乐,演奏九韶乐曲意味着九代都有音乐。
如果夏商周三代都是土德,那么他们的乐调都应当是宫音,但事实上不是如此。他得出结论夏是木德,商是金德,周是水德。 到了明代,刘基著《百战奇略》,更明确提到了夏是木德。 所谓“夏为木德”就这样被确定了下来。虽然后世不乏支持“夏为土德”和“夏为木德”者,但“夏为木德”已经被大多数人认可并沿用至今。
由此而来,“五行”中的“火”就对应着红色,“水”对应黑色,“木”对应绿色,而金属则因为颜色问题出现了分歧,金对应黄色的观点占据了上风。 这样汉朝的“赤德”就被东汉的“赤色”替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