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五行属什么颜色?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规律和属性。它来源于远古中国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识,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的基础。现代科学证明,人体的细胞里有五种色素颗粒(细胞色素的类型有5种,分别是核黄素、胡萝卜素、叶黄素、豌豆黄蛋白和黑色素),它们分别负责把从食物中摄取到的各种色素,带到全身各组织器官,进而使人体呈现不同的外表颜色。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五色对应五脏的理论其实是基于细胞色素的理论发展而来的。 1.黑色入肾——头发黑了,肾好了 头发的颜色取决于头发中的黑色素含量。如果体内缺少制造黑的原料——酪氨酸,则无法合成黑色素而表现为白发;相反,若体内黑色素浓度高,则表现为黑发。
2.红色入心——脸色红了,心病少了 在中医古籍里,常常将心和血放在一起论述。这是因为,在心主血脉的功能中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心脏收缩时,血液被压向血管末梢,此时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扩张,从而显现出红色的血液充盈状况。反过来,皮肤黏膜的色泽也可以反映心脏的功能状态。在临床上通过观察面色可以判断心的功能,如心火旺盛则出现口舌干裂,心气虚则出现面色苍白等。
3.黄色入脾——脸色黄了,脾坏了 饮食营养是身体机能活动的重要基础。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是通过脾胃完成的。脾脏具有调节全身水分分布的作用,同时参与免疫反应以及细胞因子调节。当食物在胃肠内得不到很好的消化和吸收,则会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导致肤色发黄发暗。 除了上述原因导致的肤色变深外,在疾病状态下也会引起肤色改变。比如腹泻会导致身体脱水,出现“脱水相”的表现,其中就包括肤色呈浅淡色调。这主要是因为身体失去大量水分,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有关体液调节中枢受到刺激,致使肾上腺分泌增多,引起皮肤黏膜下毛细血管扩张,从而造成皮肤湿濡、发红;又因为血浆中钠离子水平升高,会刺激甲状旁腺素释放,继而减少钙、磷的吸收并促进其排泄,最终使得钙、磷含量下降,导致骨骼脱钙,软组织的钙化程度下降,从而出现皮肤敏感、遇冷后皮肤起鸡皮疙瘩的现象。这也是身体的应急反应,有利于机体及时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