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人是属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涉及到现代科学和古代哲学两个领域,很能体现知乎“人人都可以是科学家”的价值观 先说结论,在现代科学的范畴内,人是不能归属到五行之中的任何一行的,因为科学的定义本身就是要超越神秘主义(包括封建迷信和宗教信仰) 而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五行的八个符号构成的,其中行属于阳,代表运动、变化、刚健;人属于阴,代表静止、不变、柔弱。所以古人说的五行,其实指的就是阴阳。
而在现代人看来,世界上没有东西是不运动的,也没有东西是可以彻底静止的。因此用阴阳来描述这个世界是有缺陷的。为了包容西方科学的结论,古代哲学家们创造出了“太极”这个概念,它代表了阴阳两者的终极融合,是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即阴阳),阴阳演化出世间万物。 所以从现代角度来看,人是归属于阴阳中的阴的那部分——人需要吃饭睡觉,人会有喜怒哀乐,人会生病会死亡。
但是人又不是纯粹阴的那一部分——人可以运动可以劳动可以探索未知的世界,人还可以发现阴阳平衡的意义所在并努力贴近它。如果一定要给人生一个定位的话,我认为人是介于阴阳之间的那个模糊地带的一个模糊的存在,就像那个不伦不类的成语形容的那样:亦阴亦阳,可阴可阳。
至于为什么中医要用五行来解释人体的机能,那不过是后人解读《黄帝内经》的时候搞出的误会罢了。《黄帝内经》原文明确说了五行只是用来比喻的——比如“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智者,也就是懂养生之人,他的身体行为像春夏秋冬(四季)一样有规律,像白天黑夜(阴阳)一样有节奏,这样就不会生病。
至于《黄帝内经》其他章节提到的五行,也不是用来描述人体功能的,而是用来比喻病象的——“病热者,血流相连,其身色赤……此血之流行经络,盛满五脏……因息虚风,此阴虚生热,热生于内。”“形寒饮冷则伤肺,肺气虚则恶风,皮腠疏松,经络虚弱,遇寒则疾。”“肝苦急,急食酸以收之;心苦缓,急食辛以散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冲,急食辣以泻之;肾苦热,急食咸以泻之。” 这些五行,都是用于比喻的,不是用来描述真正的身体的。否则中医就用不着花那么大的力气去构建阴阳理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