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日期怎么分五行?
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一般人都不会去记农历的年份是属什么的或是是什么甲子年的。 公历虽然只有12个月,但是一年365天中每天都有可能遇到不同的干支。以子月为例,每年冬至那天(交子时)都是“辛丑年冬月初一”,然后往后的每一天都有可能是甲子日、乙丑日……直到甲戌日或乙亥日为止。
而农历就复杂了,因为它是以月亮盈亏为主的,加上月球公转太阳的位置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所以每一月的开始不一定是前面的甲子/乙丑……甲戌/乙亥,很可能前面是丙寅月,然后是丁卯月,再之后是戊辰月,也就是说一个月有可能包括几个干支。当然,也有可能前半个月是甲午月,而后半个月是乙未月。
这就会引起一个问题:同样是对应十二地支,为什么农历的每个月对应的地支和公历的每个月所对应的十二生肖不一样呢?这是因为农历把一个朔望月划分成了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特定的名称,分别对应“孟”、“仲”、“季”、“末”,而这个月所处的阶段决定了这个月的大致天气状态,也影响了这个月份的吉凶宜忌。
以子月为例,农历十一月为“子季月”,十二月为“子末月”。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子月的前半月为“子午卯酉”四正,后半月却是“子丑寅卯”四寅呢?这其中有什么讲究吗? 其实这是基于阴阳五行的理论计算的。子月虽含冬至,但是阴极阳生,所以前半月属阳气初生的“四正”,后半月则属阴气盛极的“四寅”。用现代科学来解释就是,因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是有偏差的,不是正东也不是正南,所以在冬至前后几天有太阳直射点北移的现象,导致北方比南方白昼时间更长,而在冬至过后的第一个晴天,北方大部分地区是可以看到“朝霞满天”现象的[1]。
参考资料: [1]“冬至过后白天越来越长”是真的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