鳢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景新建景新建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鳢(Léi),《说文解字》认为其“从鱼,隶声”;清代段玉裁注解为“作鱼,隶声”。可见“鳢”字古音属入声去声字,以形声字记之。 然则近代汉语中,“鳢”字常读作lì,如“泥鳅”“乌鳢”,此为“鳢”字的阳去读音,由此推知该字古音当为去声字。 而现代汉语中“鳢”字多读为shǐ,如“海蜇皮、水蛭”,此读法显然不符合古代音变规则,故此读音当系自他语引入,如梵语śirī。

不过“鳢”字现代北方话读音shǐ,却符合契丹语的读音siri,而契丹语正是由古突厥语发展而来的一门语言。据此判断,“鳢”字的阳去读音lì可能源于吐火罗语,而阴平读音shǐ则可能源于粟特语。 吐火罗语分为甲、乙两种方言,其中甲方言分布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而乙方言分布于新疆巴楚县和莎车县。我国学者根据敦煌出土的吐火罗文(A)文献进行研究发现,吐火罗语(A)的字母表和印度的吠陀诸语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而且这种关系的年代至少在商周时期就已经确定了。

另外,据《汉书·西域传》记载:“龟兹国,王姓白,名诃黎。”东汉班勇在《后汉书·西域传》中注引三国魏国张骞《西域记》曰:“龟兹国,城郭甚大,绵亘数里……国人劲悍,能战斗。其西有疏勒国,国西有于阗国……”李贤等注云:“诃黎,或作‘荷梨’。”“荷梨”者,“赫利”也。可见汉代以来中原王朝记录的“荷梨”乃“赫利”之音转。而现代俄语中的“холодный”意为“冰的、寒冷的”,显然与“赫利”的古音近似的契丹语、蒙古语发音类似,皆来自吐火罗文。

故“赫利”古音当属阳去,至迟不晚于隋唐之际从吐火罗语传入中原。而“鳢”字阴平读音shǐ很可能亦来源于此,时间当在宋元之后。 那么为什么我要考证“鳢”字的发音呢?因为“鳢”字正写为“鳢”,简笔写作“利”。

这个“利”字可有意思了! 首先它是一个合字。 合字者,今之繁体字也。即两个简体字拼成。如此字形者,古无其字。

其次在古代汉语词典里,“利”字有两个读音: 读阳去lì时,解释为“刀口锋利的刀”,例见《墨子•尚贤下》“尖锋锐刃”;又读作li4时,意思是“利于,有助于”,例同上。 而读作shǐ时,意思却是“有利害关系的”,例同上。 这个读音似乎与“噬”字有关。

“噬”字有两种读音,读作shì时,指“吞食、咬”的意思,例同上;读作shǐ时,则是“有害、祸害”之意,例同上。 “蚀”字也是读作shī时表示“损害、腐蚀”的意思,例同上;读作zhè时,则有“日食”的意思,例同上。 “石”字读作ší表示“石头”的意思,例同上;读作dì时,意思是“中心,中部”,例同上。 我推测“利”字原本发阴平,表示“有利于”的意思,后来由于“嗜、食、石”等一系列字音的演变,导致“利”字也变成了阳去字,并且读音与“屎”相近,变得臭烘烘的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