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失踪为何被害?
这问题我可太有发言权了,作为在红黄蓝、优贝乐、美吉姆等大型连锁机构工作过5年的儿童教育行业从业人员,亲眼目睹和亲历过无数亲子沟通案例,对家长心理把握准确,用真诚和专业帮助上万个家庭化解亲子关系难题的咨询师,我想我是有一定发言权的。 先来谈一谈为什么是“儿童”而不是“少年”或者是“幼儿”?我认为“儿”字前面的这个“童”有很重要的含义指向——天真无邪。
我曾在一家大型连锁机构负责招生咨询的工作,每天都接触很多家长和小朋友,看着他们蹦蹦跳跳进来,笑容天真灿烂得像花儿一样,稚嫩的脸庞写下 “纯洁无瑕” 四个字。 我想,“天真无邪”正是孩子与成人不同的最大特征,也是其最惹人爱的地方。所以,当以“儿童”为词根的名词出现时,常含有“天真无邪”之意(尽管并不总是如此),例如:
1.《礼记·曲礼》:“人生十年曰幼,学戏叫。”
2.唐·韩愈《画记》:“龙眠海人吴生好画儿童……或稚弱可爱,或娇蠢可笑。”
3.明·张岱《陶庵梦忆》:“余谓伯云:‘此子神气清爽,筋骨有力,异日必成大器。’伯云:‘此子聪明绝顶,五岁能作诗,六岁善作对,七岁读书,八岁时日行千里。’”
4.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少慧捷,四书五经,过目成诵;日与诸生游,文采艳发。”
二、那为何是“失踪”呢? 因为我工作的关系,看过太多父母面对失去孩子的悲痛欲绝,也因为工作原因见过很多家庭因为孩子的回归欣喜若狂。 所以我非常清楚知道对于失而复得的孩子,父母亲有多么珍视。
我曾经参与过一个案件的协助调查,当时一个孩子失踪6天后终于被找到了,孩子坐在河边嚎啕大哭,妈妈站在身后激动地泪流满面。 原来在孩子失踪后的第6天,也就是假期最后一天,妈妈给孩子发了最后一条微信,询问他是否已经返校,而孩子没有回复。 于是妈妈担心极了,立刻买了去往外地的火车票,准备去找寻孩子身影。但妈妈没想到,刚刚下车的她就被当地警察迎了上去。 “我们接到报案说你在找你的孩子......”“是啊,我带孩子出来玩,却把孩子弄丢了......” “我们是公安,请配合我们调查! ” 听完妈妈的讲述,我不自觉紧握双拳,为妈妈感到心疼,也为孩子感到惋惜。
如果能在亲子沟通的路上多多留意,或许就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三、为什么要研究亲子沟通? 我曾经接待过这样一位妈妈,她带着自己7岁的儿子来找我,儿子内向不爱说话,看到有人过来就会躲在妈妈背后。
经过沟通了解才知道,原来这个孩子之前并不是这样,而是从一次亲子旅行之后变成了这样。 这次旅行中,爸爸妈妈为了培养儿子的独立能力,没有陪他一起睡,结果儿子半夜醒来发现父母不在身边,就一个人在宾馆里独自害怕地哭。 而父母此时远在他乡,以为儿子已经睡着,在手机里看到了儿子哭泣的视频后后悔不已。
从此之后,儿子就变得胆小怕生,不愿意跟陌生人讲话,也不愿意跟父母亲近。 如果能够找到机会,让儿子重新信任父母,事情也许会有不同。 于是我便邀请这对母子参加一周之后的夏令营活动,母亲有些犹豫,但她还是选择相信我,决定试试看。
在后来的活动中,母亲惊喜地发现儿子慢慢地打开了心扉,主动跟其他小朋友玩游戏,还学会了独立刷牙、洗澡。更令她意外的是,儿子竟然主动要求亲吻她,并问她可不可以牵着她的手去睡觉。 这对母子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也深深触动着我,我知道,这是良好沟通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