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香港指的是什么年代?
“老香港”这个概念一直存在,不过从未得到官方认定和详细定义。 香港历史上经历过多次社会变迁,其中有些重要变化被一些学者定义为“新老更替”的里程碑:
·1842年鸦片战争后,香港被英国占领并逐步发展为贸易港口;
·1901年香港岛与九龙半岛的租借合约到期,清廷重新收回该两个半岛的管理权,并在其上设关征税,这是香港作为自由贸易港的终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占香港,将之变为自己的殖民地,并重建经济体系;
·二战结束后,香港经济结构迅速转变,转为以转口贸易、对外投资及金融服务为主,这一变革被称为香港经济的“二次萌芽”(First and Second Thriving)。同时期,英帝对港政策由“自由放任主义”转向“监管和控制”的阶段,即所谓的“从自由港到管制港”(From Free Port to Controlled Ports)的转变。
基于上述历史事件的考量,一些人认为1901年是“新香港”的起点,而1945年则是“旧香港”的终点。然而这些事件并不能完全划分出清晰的界线,所以这种二分法并不受到官方认可。 还有一些人认为需要考虑香港的地理形态来给予“新旧更义”以定夺——香港本为一个岛屿,而在1970年后不断填海造地,现在的面积是过去的6倍有余。因此他们将“新香港”的概念与填海造地相联系,并将时间定义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开始大规模填海,同时期的人口爆炸以及经济腾飞也被他们认为是“新香港”的标志。 而“旧香港”则被他们定义为没有进行填海工程的港岛。对于这样的定义,他们举出了许多例子作为佐证:当时香港岛上只有四所学校(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学院、两所中学),而现在则有二十多所;当年香港岛只有一条巴士路线经过,现在则有将近两百条;……在住房、人口密度以及其他民生方面都有天差地别的对比。这些人认为这些巨大的发展使得过去那个香港岛已成为一个“历史遗物”,而被他们定义为“新香港”的填海地区却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