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改改什么?
昨天(10月27日),《北京市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对外发布。 作为全国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北京这次改革的力度和方向,也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方案提到,到2025年,基本形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这个目标定得相当务实。
目前,我国形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等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其中,基本医疗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两个主体;医疗救助是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补充医疗保险是建立在基本医疗保险之上的医疗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医疗互助保险等;商业健康保险是商业保险机构提供的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医疗分红险、医疗险、疾病险、意外险等。
与现有制度相比,此次改革最明显的变化在于,首次将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并入同一政策框架下,进行统一制度设计。这也是建立中国特色多元复合式医保制度的一次重要探索。
在参保人群方面,除了未成年人、在校学生等有特殊规定的群体外,其余均无强制参保要求,即不再区分职工和居民身份,采取统一的缴费标准。 这意味着,未来城镇居民可以享有跟农村户口职工一样的医保报销待遇。
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建设中,改革后,普通门诊统筹报销起付线降为本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职职工报销比例不低于70%、退休职工不低60%;二级及以下定点医疗机构可确定为普通门诊统筹的定点机构,满足群众日常门诊就医需求。
对于住院费用,改革后将实行总额预算管理,超支不补、结余留用,推动医疗机构主动控制成本、降低费用。 对于异地就医来说,改革后,本市参保人员在外地就医无需办理转诊转院手续即可直接结算医疗费用;外地人员进京就医,应先行备案后再行就医。
对那些身患重大疾病的贫困人员、低保对象等进行援助,也是本次改革的重点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改革中,政府定价项目少、范围窄的问题得到解决。下一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更多的公共服务项目会纳入政府定价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