泷的五行属什么?
1、 首先,“泷”这个字读lóng。 在日本,此字多被用为地名及人名,或作汉字解时使用;在中国大陆地区(尤其南方)则常被用作形容瀑布或水势激荡状之水景,如“飞瀑流泉”等等;台湾多用此字作为人名(如歌手江蕙等)。 “泷”字的五行属性当以用作地名和人名的时候的“水”属性为准——在日本,很多地名都带有“泷(どり)”一词,譬如“滝ノ下町”“滝川(たかいがわ)”等等。
2、 其次,“泷”字的读音在现代汉语中为「tóng」,而在古代汉语中则为「lóng」(请参阅《汉语大字典》)。因此按照古代的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说,古音为lóng的字其五行属性应当是属“木”而非属“水”——因为“东”属木。 根据《康熙字典》的解释可知,「瀧」与「涷」本是一字二形,所以在此我们姑且将「瀧」当作“涷”来处理。而《康熙字典·部首检字》又曰:“涷,《说文》作‘涷’。” 要按古人的说法来论断的话,「瀧」字的五行属性应该是「東」而不是「水」…… 但这样一来就有些麻烦了:既然它跟“涷”是一个字,那么根据上面的解释它的五行也就要属于“木”了;可是如果它要按“涷”来算五行的话,那上面又说它是从“東”而不从“冬”来的,这就和古人所认为的“東属木”的理论矛盾了。这确实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如果硬要将「瀧」视作古体「涷」来看待的话(其实我认为这种观点比较合理一点),那么「瀧」的五行应该还是当属于「水木」。不过这样未免太牵强附会了些吧~ 所以我倾向于把「瀧」当成异体来做考虑。
3、 最后说说「泷」字的出处以及它在古典文学中的含义。 我查了一下发现最早出现于中国的古籍文献里的是南朝宋史学家裴骃编撰的《史记集解》卷八十一《孔子世家》中有如下记载: 这段文字的大意就是说鲁哀公十一年时,卫国人送孔子的学生子贡到了黄河边上。这时正值河水暴涨,水流湍急,于是子贡便问当地的艄公该如何渡河才好。艄公答道只要“泝流上而多操舟楫”即可。子贡不解其意,艄公解释道这是因为“水激而泷”的缘故。 这个“泷”字,便是我们现代汉语中的「瀧」字。 从上面的引文中我们也可以知道,这个字在古代就已经有了相应的汉字了而且还被古人用来做过注释。可见这个词在很早之前就已出现了;虽然它与现代的「瀧」有着不小的差别,但毫无疑问地仍然是同一个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泷”的意思就是河流湍急的样子,这在今天的日语当中也被用来表示湍急的水流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