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子五行属什么?
中医书籍中“饮”字,作动词用,表示“喝”、“服”的意思时,它的五行归属很好分辨;但是,做名词用时,情况就有些复杂了——因为此时的“饮”已经是一个指代酒器的字,与它相关的词语往往指饮酒、喝酒之人。 不过,若是仔细分析这些词的用法,我们还是能够找到“饮”的五行归宿。
首先来看看《黄帝内经·素问》中的这几段: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天年》)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不食饮,不急行,不汗出,形如大头童颜,四肢细短,五脏坚完,六腑清畅,血脉调匀,如此则百病不生,邪不能害,所谓明阳之至,各从其性也。”(《灵枢·本脏》)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饮入于胃,游溢精气,布散周身。”(《灵枢·水液》) 这三段话里出现了三个“饮”,它们的意思各不相同——“饮水”、“饮食”、“饮酒”——由此可以判断,作为名词使用的“饮”,其五行应属土。
再看《神农本草经》: “陶隐卿曰:苦酒即醋。味甘、酸,平,无毒。治心腹邪气,消食化积。陈昭妃曰:今药铺所售之酒,虽经酿熟而成,然少停经宿,则酸涩之品全在里面矣,安能消聚饮食,况有毒之物多居其中。”(原文略有出入) “伏龙肝,即灶中赤土。味辛,平,无毒。主温疟,痎疟,头痛,身热恶寒。”(原文略有出入) 这两段话里的“饮”都是指酒水,即现代科学的酒精饮料。从药性看来,属火;从五行归宿来看,应该也是属土。
接着看张仲景的《伤寒论》与金元四大家的《丹溪心法》等: “病人脉微而厥,至七八日,大便硬者,此有燥屎也,宜导之。”(《伤寒论·太阳病篇》)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弱。但发热,腰痛,头眩,目赤,咽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论·少阴病篇》) 上述两条均提及“粪硬”“燥屎”,可知在此五行的归属上也应属土。
最后来看《本草纲目》: “烧酒,气味甘,热,有大毒。主治风寒湿痹,手足拘挛,肌肉麻痹瘫痪,关节不利,痰涎壅塞,中风口噤,头风痛,除痹,长精神,益气力,补虚损。”(《纲目》卷二十) “白酒,味苦甘辛,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活血祛瘀,疏筋通络,消炎解毒。”(《纲目》卷二十一) 《本草纲目》中提到的这两种“饮”,从药物使用的属性来看,应该属于火,而从它们所属的章节来看,也应该归属土。
当然,以上只是根据古典文献中对“饮”字的用法所做的五行归属推测而已。想要真正了解“饮”的五行属性,最妥当的办法当然是查看古代医家对它的属性注释。可惜,这样做了以后,我发现除了个别医家外,多数人都认为“饮”的本性属土。比如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饮,属土,味甘咸。”(转引自《中国食物成分表》) 徐大椿《医学源流论·阴阳水火论》中提到:“饮者,土类。”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津液代谢病案》:“饮为湿热所致。” 吴崑注《本草逢原·卷九·饮》:“饮者,土类,其性下行。” 李梴《医学入门·脏腑》:“饮,土类。” 这些都是土的观点。
但也有少数医家持不同见解,他们发现“饮”在使用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热象,因此在属性上有所怀疑。比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五十六》中谈到用泻剂治疗便秘时说:“凡大小便不通利,及腹内积聚痞块,初得之时,其气郁盛,服清凉药不应,当服此药,其积自消。忌食油腻甜物。大黄汁一升,蜜六两。右件药,慢火煎令大黄色黄,入蜜煎融,收贮瓶中待用。小便不利,大肠风秘,昼夜无次,头目昏眩者,并宜服。此药大寒,脾胃虚人不可久服。” 这里提到“大寒”。吴仪洛在《本草从新·卷十三》中指出:“大黄,气味俱厚,沉降下行,原为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的峻药。而蜜糖膏饼之类,则滋腻碍胃,不宜多食。” 朱震亨在《丹溪心法·卷二·口渴》中也说:“酒,味辛,大热,有毒。惟心情郁闷,或忧惊恚怒,或大病之后,气血亏损,以致心火亢盛,三焦郁热,则渴欲得水。若恣情快饮,则水渍土湿,中满闷胀,甚则呕哕霍乱,酒毒发斑发疹,咽喉肿痛,脚气冲心。” 可见,“饮”也有属水的可能。那么,究竟是土还是水呢?我认为可能是土,理由是古代的医学典籍中与水有关的论述多指代茶水,而不是现在的啤酒、葡萄酒等。而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十五·水部》中也指出:“今人多以醴酪代饮,而北人犹酿酒。酒者,古以果酒为主,今则纯米酿造者也。” 据此而言,“饮”之属土的看法更为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