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五行属什么?
独,上面两个是“角”不是“日”! “角”字底下加一短横,表示光芒四射的太阳——《说文》中的解释。 《康熙字典》中把“角”字的字形演变列出了一整套,其中有个“角”字形状跟现在差不多但里面是个“日”字的字形,说明这个字在古代“角”、“日”是可以通假的,所以才有“今以日为角字”的说法。 也就是说,古人是把“日”当作“角”用的。那么为什么要把“日”当作“角”用呢?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天文观测主要依靠望气(也就是观测日、月、星辰发出的光),来推算时节,制定历法。而“角”的正中之点(也就是“角”最亮的部分)每天位置是不同的,它所在的那个方位代表今天的节气。每年春分,“角”的方向会由东方移到北方,冬至则回南方。在春分秋分冬至夏至这四个重要节气里,“角”的变化是有严格规定的。比如在立春这一天,“角”必须指向东方;冬至这一天,“角”必须回到南方;而在立秋这一天,“角”必须在西方坠落消失,等到寒露再重新出现。
“角”的这种按节气变化而移动的现象叫做“应节”或“应时”,这是古时“观象授时”的一个重要内容。 由于“角”在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四个节气中有明确的规定,不能随意改变,所以在古书里面记载这些节气的时候,常常要提到“角”的问题——“斗指乾,为立冬,冬者,终也,万物不容。”“斗指南,且丙位在午,为清明,天清日明,万物齐发。”“斗柄东指,是为惊蛰,蛰虫惊而出走。”——就是说“斗柄指向某个方向”的时候就是某个节气了,这就像我们现在用日历判断农历日子一样。但是,如果这个节气需要“角”参与的话,古人就会在这个描述里加入一个“角”的形象——“斗柄指寅,建丑之末,日月之交,阴阳之启。……右行十二宿,斗柄指卯——卯者,木也;阴阳升降,萌动于下。”“斗柄指辰,建寅之末,阴阳舒散,物始生焉。”没有“角”的时候,就把“斗柄指……”改成“建……”,这种情形古代文献里面有很多。
总之,在古人心目中,“斗”和“角”好像今天数学里的未知数和函数关系式一样,是表示时间的一个变量。当这个变量确定以后,就可以反推出“角”(或者“日”)的具体位置和时间了。 我想说的重点是:在计算时间这个逻辑链条中,“斗”和“角”的关系跟阿拉伯数字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从“斗”推算出的“角”实际上就等于从“时辰”数出来的“时间”。